圖片來源:發展局

土木工程拓展署委托環境資源管理公司 ( ERM) 進行一項《貝澳、水口、大澳及其鄰近地區的生態研究》,報告於今年 10 月完成。顧問發現,位於大嶼山南部的水口,生態價值「甚高」,是一種本地罕見海龍的棲息地。但報告指出,礙於當地私人土地分散,難於管理,建議當局收回該些業權,並設立「自然公園」加強保育。

顧問於 2018 年 3 月至 2019 年 2 月進行了為期 12 個月的生態基線調查,確認了三個地區內合共 14 個生境,面積合共 120.98 公頃。其中貝澳先導地區擁有的主要生境面積最大,有46.44 公頃,孕育着 252 種植物、8 種哺乳類物、88種鳥類、11 種兩棲類動物、10 種爬蟲類動物及 59 種蝴蝶等等,當中 130 種生物具有重要保育價值。整體而言,貝澳先導地區生態價值評級為「高」。

顧問報告覆蓋的三個先導地區位置 (圖片來源:發展局)

報告對水口的評價極高,原因是該處的潮澗帶沙坪 (Intertidal sandflat) 蘊藏豐富的海洋潮澗帶群落,未見於香港其他地方,使水口沙洲成為香港獨有的沙坪生境。該區的沼澤、溪流和樹林亦含有多種罕有的物種,包括漁護署在 2018 年首次在香港發現的帶紋多環海龍 (Bellybarred Pipefish) 。報告指,多類生境互相聯繫,構成一個豐富的罕有生態系統,因此水口先導地區生態價值獲評為「甚高」。

大澳蘆葦床全港最大

三個先導地區中,大澳評級較低,屬「中至高」。報告指出,該處擁有一片蘆葦床,名為「大澳蘆葦床」,是全港最大片的蘆葦床之一。而在該片蘆葦床上,顧問發現一個具重要保育價值的豆娘物種,名為廣瀨妹蟌 (Four-spot Midget)。

貝澳共錄得超過 500 種動植物,包括一些比較罕見的物種,例如金裳鳳蝶。 (圖片來源:發展局)
三年前在香港首次發現的帶紋多環海龍 (圖片來源:漁護署)

報告警告,三個先導地區都面對着生態威脅。其中在水口,主要威脅包括海洋垃圾、無節制的挖蜆活動,以及濕地被棄置垃圾。整體而言,顧問指出,一些破壞生態的活動發生在私人土地上,例如鋪地、放置建築物料及康樂設施等。這些活動會令濕地生境降級,但與現存的法例未必有牴觸。即是說,現有法例及行政措施未必能提供足夠權力以持續保護這些重要生境。

建議水口設核心保育區

顧問對已被破壞的濕地提出一系列復修建議,其中在貝澳,報告認為當局可在該區增設環境友善的相容的土地用途,例如環保耕成及教育相關設施,以鼓勵當地社區透過可持續方式達致自然保育目標。顧問又建議在貝澳設立緩衝區,栽種植物,保護樹林及紅樹林。

水口擁有高生態價值的沙坪、濕地、樹林等多種生境,生態調查期間共錄得超過560種動植物。 (圖片來源:發展局)

水口方面,報告建議,除了小量農地及相關村屋外,整個水口先導地區應設立核心保育區,在區內進行積極的保育管理工作,包括復修生境,設立必須的支援設施,包括康樂及教育用途,顧問認為可以利用現時接近嶼南道的足球場偏此用途。

倡設「自然公園」成立管理機構

針對先導地區內的私人土地,報告建議弔入「自然公園」概念。顧問指出,為了讓各項保育措施得以具體及持續落實,其中一個可能的安排是物色或者成立一個適當的機構,實施及管理各項保育措施。報告認為,貝澳及水口存在各種人為活動及威,導致生境損失。

大澳的紅樹林 (圖片來源:發展局)

「自然公園」元素包括濕地復修及文化保育,後者是指保育當地的農業及鄉村歷史。公園內可容許有限度的康樂及水上活動,例如野生物種觀賞及露營;亦可引入教育元素,包括提供保育中心及展覽,舉辦環保及文化導賞團等。

顧問指出,土地業權是落實「自然公園」的關鍵,報告建議一系列行政及立法措施解決。其中貝澳及水口先導地區應改劃土地用途,讓建議中的保育措施得以落實,水口的管理計劃亦須相關法例配合;《城市規劃條例》現時對管制不合適的用途及活動權力有限,應該修訂以加強先導地區的保護。

報告進一步指出,貝澳及水口先導地區現時存在大量私人土地,而且位於報告建議的核心保育區,這些分散的業權令當區的管理及長期保育變得困難。透過土地收回,政府將可直接介入及管制有關土地,並落實保育措施,讓公眾教育可以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