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妙茵:特區政府的「超前部署」
【文:林妙茵 Miu】
當一連串不合邏輯的言論、行為持續出現時,單純一句「今時今日都唔講邏輯嘅」已不足以解釋;這時我會思考,究竟是說這些話做這些決定的人、集體地同時地不講邏輯?抑或他們背後有另一種盤算、另一套邏輯?
星期二特首林鄭月娥在行政會議開會前說,今次選舉是「完善特區選舉制度」之後的重要選舉,選民投票,是「表達支持完善選舉制度、支持立法會回復理性……對於香港未來的信心一票」,把投票率掛上一個這麼高的勾,當然就愈高愈巴閉啦。
星期三,《環球時報》發表了林鄭的專訪,同一個人、對投票率就有另一番解說:「有一种说法是,政府工作做得好、公信力高时,投票率反而会降低,因为民众没有强烈的诉求要选择一些议员来监督政府。」這樣說,投票率愈低、政府就愈巴閉了。
哪究竟投票率高巴閉?還是低才巴閉呢?這兩番話明顯自相矛盾,於是我去找回《環時》的原文看一遍。
《環時》的專訪雖然在 12 月 8 日發表,但內文提及訪問是在 12 月 3 日做的,即是在林鄭將選舉定性為「對香港未來投下信心一票」之前。那番話是回應「會否擔心投票率過低」,她講完「投票率低即政府做得好」之後,緊接一句:「所以,我认为投票率的高低不代表什么。」
我大膽猜想,她這一句 “suppose” 是自嘲,用廣東話翻譯,即是:「你問我驚唔驚投票率太低?唓!夠有人話呀,政府做得好,啲人就唔會好 keen 咁投票去反對政府啦。但係你睇我?我民望低到咁,唔通啲人唔投票、投票率低、就等於佢地鍾意我啦喎?所以,呢啲嘢都係無乜意思嘅。」當然,這只是我結合了對她「搞 gag 水平」的認知而作的 educated guess,就算她真的有這意思,也根本沒人會 get 到,所以這不是我的重點。我想說的是,至少去到 12 月 3 號那天,特區政府的 line to take 仍是:投票率高低意義不大。這對政府來說是較為容易的口徑:始終,講成與「支持完善選制、支持香港未來」掛勾,講到咁大,萬一開低,如何解讀?難道解讀成市民不支持選制、對香港未來沒有信心嗎?
然而中央並不這樣看。港澳辦主任夏寶龍 12 月 6 日的講話就很清楚:選舉「五光十色」、「區區都有競爭」、競選活動「熱火朝天」,又指「凡是擁護『一國兩制』……都一定會鄭重投出手中神聖的一票」,「投出來的不僅是個人選票,更是對『一國兩制』的堅定信心。」林鄭翌日在行政會議前的發言,其實是照抄這段中央意旨。
為何中央大員要罕有地在選舉前發話呼籲投票?目標對象顯然不是泛民主派支持者,而是給出一個理由,讓建制派支持者出來投票:經過重重審查,又反覆強調所有入閘的都是愛國者之後,建制派的街坊其實對哪個勝選不太肉緊:誰贏都差不多吧。由是之故,中央或已掌握今次選舉投票意欲並不高,但偏偏今次是「完善選制」後首次選舉,太低的話難免惹來話柄,中央將之定性為「對香港重回正軌的支持」是由本質上 redefine 今次選舉:你投邊個唔緊要,最緊要出來投,你投票即係支持中央。從而有著力點去動員支持者投票,保住投票率的基本盤。
由「清一色」到「五光十色」亦是另一層次的 redefine。起初當中央仍指望部分傳統泛民會出來選之時,強調的是「不搞清一色」,可包容泛民。這種定性實際上還是二元的:有建制、有泛民。然而後來民主黨沒有人出選,出來選的非建制派、又似乎不是泛民支持者那杯茶,當「二元」並不突出時,有關方面曾出手力谷過:例如「溫提」非建制派候選人「都可以講多啲政改㗎」,你見較早時一些關於政改的題目,在選舉論壇上是由建制派先挑起,已見端倪……然而,那二元分野終究還是似有還無,中央便索性調整論述:強調參選人來各行各業、由電工到巴士司機到大學教授到大老闆都有;由只說英文到只說普通話都有,多麼完備、多麼平衡、多麼多元呢?還不是五光十色、五顏六色、七彩蝦條?
說回特區政府,中央如此 “redefine” 後再沒有空間可以操作「投票率高低沒大意義」了,怎辦呢?特別是今次投票率高低、官員們心中有數,我想他們的當務之急,是「超前部署」萬一投票率開低時的責任問題:一定一定不可以有任何口實,讓建制派在選後,歸咎是特區政府宣傳不力、放軟手腳。因此寧可做多,不會做少,而且要 seen to be done。由政府每家每戶寄單張叫人投票、到破天荒選舉日免費搭車就是例子。投票站明明在家附近的,免費搭車可以鼓勵甚麼樣的票?難道是一屋 X 姓住在他區的票?我特意看看那張新聞公報如何述說此優惠與鼓勵投票的關係,卻發現沒有前文後理,就一句「選舉日當天,多個公共交通營辦商,會為市民提供免費乘車優惠」,最大用意,似乎是「嗱,我做咗了,做得好盡添,唔好再賴我了」。
特區政府不是沒有邏輯,只是他們著眼的不只是選舉日,而是在「超前部署」選後的 blame allocation。
原刊於作者 Faceboo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