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料圖片,來源:Glenn Carstens-Peters @ Unsplash

【文:Joe Chan(註冊社工)】

美麗夜景令香港成為「東方之珠」,中環地區在晚上八時,仍閃耀著絢爛奪目的夜色,五光十色的背後是無數「打工仔」默默耕耘地加班,辦公室燈火通明而得來的。

根據調查,香港人的工作和生活壓力指數全球排行首五名,九成港人感到無比壓力,尤其抗疫持續近兩年,病毒肆虐,擔心被隔離、害怕感染及經濟不景等因素都日復一日地增加了我們的焦慮、擔心和抑鬱等負面情緒。

網上輔導行業在香港不算盛行,但在歐美地區則屢見不鮮,例如 Betterhelp、Talkspace 等輔導機構亦十分有名。究竟網上輔導是否真能幫助情緒困擾人士?我現在試分析其優點和缺點,最後再作總結。

什麼是網上輔導

網上輔導是心理治療師透過網上平台,為有需要的人士提供專業的心理治療和輔導服務,形式包括:視訊會談(如 Zoom、Google Meet 等)、電郵、即時溝通軟件(如 WhatsApp、Signal)等。

網上輔導的優點

1) 方便及彈性

傳統的實體輔導服務中,如果受輔者所在的地點與輔導機構稍遠,交通來回加上服務時間動輒三個小時或以上。在香港地,「打工仔」和全職照顧家庭的朋友壓力最大,偏偏他們的時間亦極為寶貴,老實說「有時間都自己唞下啦」,一聽到要花三小時進行「心理治療」,大多都卻步於求助。

相反,網上輔導省卻通勤時間,受輔者只需安坐家中,以電腦或手機便可接受服務。

香港人生活忙碌,以我觀察,人們一天最有空的時間為,晚上八時至十時,而大部份實體輔導機構在這個時間已閉門休息,不能提供服務。

網上輔導的服務時間相對彈性,治療師可在晚上八至十時,在家中提供線上服務,讓受輔者在一天中最安心和放心的時間進行輔導。

2) 提高接受服務的安全感

社會上對接受輔導存有誤解,「好人好姐」怎會要心理治療?「係咪心理有問題/心理變態?」正如不少人求診精神科醫生一樣,從家中出發到診所及等候治療的過程中,會讓他們感到無比壓力,產生焦慮。

而就輔導而言,聽過不少受輔者憂慮到訪輔導機構給家人或朋友見到,擔心輔導員看到他的外表而歧視他等等。

對於一般人而言,上述當然是不合邏輯的擔心,但對於情緒困擾或患有焦慮症的朋友而言,這些焦慮就是生活的一部份。

相反,網上輔導中,他們有著私隱的選擇,他們可選擇文字輔導,純粹文字的溝通讓受輔者感到被保護。即使是視像會議,也可以選擇關閉鏡頭與治療師進行溝通,當受輔者感到安心和安全感時,他們會增加接受心理治療的動機。

3) 科技進步

自疫症爆發後,網上會議大行其道,大部份的線上實時溝通,都沒有出現延遲或卡頓,科技發達令網上輔導和實體輔導更為貼近,治療師能在網絡中即時回應受輔人,實時觀看到受輔者的反應,加強治療成效。

另外,科技發達、網上數據量的增加,亦讓人們在可任何地方上網,並有著良好的網絡流暢性,例如在我們的義務輔導服務中,有些受輔者不想家人知道,便到樓下公園中一個安靜的地方以手機進行網上輔導,過程亦十分順利,可見科技的發展大大加強網上輔導的可行性。

4) 配合個別人士之需要

網上輔導適合在家中難以外出的人士,例如:殘疾人士或社交焦慮症患者,固然網絡溝通可讓他們在家中接受服務,更重要的是,殘疾人士可以調整視訊角度,讓他們看起來和正常人沒有分別,甚至可以選擇關閉視訊來溝通,讓他們不會因外表而感到尷尬或有負面情緒,至少,能在網上以正常人的身份溝通。

網上輔導的缺點

1) 不適合嚴重成癮或精神病患人士

嚴重成癮行為或重性精神病患的人士,需要高強度和密集的治療,在輔導的過程中需要緊密的觀察,很多時更需家人或其他專業人士協助,故此類人士比較適合實體輔導服務。

2) 未能應付極度危機事件

對於有強烈自傷或自殺傾向的受輔者,網上輔導未能即時阻止和協助,此類人士則較適合尋求實體的心理治療服務。

3) 身體語言難以觀察

當受輔者使用文字進行網上輔導時,例如 WhatsApp、Email 或 Telegram 等、輔導員往往不能觀察到其社交提示(Social Cue),例如眼神、語氣等,而不少文字溝通也有雙重意思(Double Message),例如:「我都幾憎我家姐 XD 😂」,那究竟是真的討厭?還是關係不錯?看不見身體語言的文字溝通,必然會阻礙輔導員評估受輔者的情緒和感受。

總結

香港生活急速,大部份人為口奔馳,對精神健康並不看重,不少人連身體患病都以忙碌為藉口,延遲求醫,又怎會抽三個小時接受所謂實體的「心理治療」呢?而網上輔導的便利性正正可推動不少情緒困擾人士嘗試接受心理治療服務,尋求專業人士協助,解開自己的心結。

以我們網上輔導的經驗而言,網上輔導對於輕度至中度抑鬱傾向、焦慮傾向或情緒困擾的朋友而言,成效良好,很多受輔者從來沒有接受過輔導服務,現在透過網絡,便可以與專業人士傾訴心事,一嘗盡心抒發負面情緒的經驗,讓輔導員協助自己釐清思路,找到解決問題的方向。

 

作者自我簡介:「那些在輔導室的事」義務網上輔導組織創辦人,註冊社工,組織是為社會上有需要人士提供義務網上輔導服務,義務輔導員全為註冊社工或護士。

(標題為編輯改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