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地映社成員何梓埼、葉文希

今年 11 月,修訂後的《電影檢查條例》生效;同月,第四屆平地學生電影節展開。

策展人何梓埼(Kiki)發現,今次辦電影節要面對的困難遠超預期,「一啲無形壓力先係最困難」,而且比以往多用了一倍時間申請電檢,但到開幕前一日,仍有一半主題節目的影片未獲批,「要同時間競賽。」

今次影展最終有 2 套作品未能播放,包括浸大學生導演的動畫短片《牢籠》,以及由台灣導演林宗諺執導,以台灣大選為背景的劇情片《美豬肉圓》。《牢籠》因未及在放映前取得核準證明書而取消放映,《美豬肉圓》則因電檢處不允許作品以完整版本上映,導演和平地映社亦決定不以刪剪版本播放而取消放映。

今時今日策展愈來愈難,Kiki 卻指初心一直未變,目標都是讓學生的作品被更多人看見,「大家沉寂咗……有啲嘢發生,其實係 recall (喚起) 大家,原來仍然有呢啲嘢存在架,唔係話時代變咗,就所有人都要噤聲。」

平地映社成員何梓埼、葉文希

盼在靜局中尋回聲音

平地學生電影節於 2015 年創立,致力向公眾推廣學生作品,今年來到第四屆,主題別有一番意義。

宣傳海報上一個學生吹著小號,引來街上的人圍觀。平地映社成員葉文希解釋:「依家香港好安靜,唔知我哋係咪可以做返少少嘈喧巴閉……號角做到一個集結的功用。」他說,雖然大家可能都沒甚麼心情,甚至不少人正執拾移民,但在執拾之際,「不如過嚟開個 party (派對)」,希望影展能夠「嘈,一齊嘈,開心地嘈」。

葉文希與 Kiki 形容,平地映社初衷一直都是將學生作品帶上大銀幕,被更多人看見。「我哋想外界或者一般既人,開始當學生作品係作品,而唔係一個功課。」葉文希指,電影工業很多時講求影像或敍事的質素,但他們會看創意、真誠度,同時,如果電影被當成商品,行業最大的是監製和投資者,作者的意志往往未必能在電影彰顥,他希望能提供一個平台,給年輕導演「另一個選擇」。

最困難的一次策展

要實踐這份初衷,Kiki 坦言今屆面對的困難比以往多。

電檢條例修訂 11 月修訂後,條文列明,若果檢查員認為影片可能不利於國家安全,可延長審核期,每次不多於 28 天。平地映社今次比以往提早一倍時間,兩個月前已為大部分影片申請電檢,但在展期開始前一日,主題節目內約 30 套作品仍有不足一半獲批,只能確保電影節首日播放的 6 條影片可順利播放。「簡單啲嚟講,佢會拖到最後一日先話俾你聽,而你係(一早)已經 book (預約)晒場,印晒場刊,同晒全人類講會做架啦。」葉文希指。

即使成功通過電檢,影片亦可能被要求刪減。「可能佢覺得你觸犯某啲條例,所以要改某啲、刪走某啲部份,但係時間上未必許可,甚至作者未必想刪走呢一啲部份嘅時候,咁我哋就只能夠唔播。」最後,今年電影節總數約 30 套主題節目的作品以及其他特備節目的影片,共有 2 套作品未能播放,包括浸大學生導演有關「極權統治、資本主義、自由和抵抗」的動畫短片《牢籠》,以及由台灣導演林宗諺執導,以台灣大選為背景,講述年輕夫婦計劃開肉圓店的劇情片《美豬肉圓》。《牢籠》因未及在放映前取得核準證明書而取消放映,《美豬肉圓》則因電檢處不允許作品以完整版本上映,導演和平地映社亦決定不以刪剪版本播放而取消放映。

「你做一個決定,以前可能諗三下,而家要諗 30 下。」Kiki 指,策展的過程有很多變數,「當你有咁多新嘅法例出嚟嘅時候,你根本唔知道你做嘅任何嘢,會唔會觸犯到法例。」她形容實務上的工作不是最困難,最難的是要面對很多無形的壓力,亦擔心會影響其他合作夥伴,直言「其實我冇咁諗過咁難」。

徵件超 260 件   歷年之最

雖然困難重重,Kiki 形容今次的影展成績不錯,成功徵到超過 260 份參賽作品,是歷來最多。六場主題節目中,有三場爆滿,另外三場亦有八、九成入座率。

葉文希相信,作品數目增加和組織這幾年不斷成長有關,同時,社會氣氛令學生「多咗嘢講」,「佢哋嘅 Attention (注意力)以前可能偏向消費,或者個人嘅感覺上,而家可能係佢對社會有意見,會想做多啲作品去講。」他笑言有些十七、八歲的學生,思想較「老積」,像已看透世事的「老人精」。

社會氣氛造就更多作品

今次參展的學生作品,不乏以離散為主題的故事,包括中六生導演黃煒華透過劇情片《盼望的緣分》,記述一對中學生相戀郤因移民潮面對的掙扎。去年畢業於城大的導演胡俊銘執導的《兩家人》,就以半紀錄、半虛構的形式,記述哥哥移民台灣,本來三代同堂的一家人要分隔二地的無奈,胡俊銘指,希望透過影片紀錄家人準備移民的心路歷程,讓他們將來回望,能思考今日的決定是否值得。這套影片最後獲得「平地精神獎」,​​獲表揚為能「回應時代、具作者意識的獨特聲音」。

年輕導演又怎樣看未來電影創作的空間?胡俊銘認為,在戲院放映的作品空間愈來愈細,不但因為商業上的考慮,還被各樣法例影響。不過他覺得,作為創作者,要接受其他渠道的創作空間,例如串流等各式網上放映平台,既然目的是讓作品給更多人觀看,能接觸最多觀眾的途徑都應該考慮,要放低「永遠都想喺戲院放映」這個固有想法。

黃煒華、胡俊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