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臺灣新移民的建議:不要開獨立書店
【文:一個律師的筆記本】
隔行如隔山,通常我不太會給什麼商業方面的意見,但還是想破例說一句:強烈建議剛到臺灣的新移民,不要拿錢去開獨立書店。
的確,在臺灣有新移民開設的獨立書店,或許會讓抱持書店夢的後來者覺得「當如是也」,而且相對較低的店租(跟某些地方相比),也可能會引發「可以賣賣看」的錯覺。
不過,臺灣人的購書習慣(若有)早已高度網路化,留給實體書店的空間有限。單靠書籍進銷之間的微薄利潤,要撐起一家書店,很難,難上加難。就連家大業大如誠品、蔦屋,都要賣一大堆餐飲雜貨。
更何況,一間規模不大的小店,大概也很難跟上游廠商談到比較好的進貨、收款條件。這不是好不好的問題,而是做生意就是如此。
以目前仍然存在的獨立書店而言,或者是專攻特定領域(比如攝影界的 moom bookshop);或者是長久經營、宛然已像文化地標(比如臺大附近的唐山、南天、臺灣的店);又或者是社區型的在地化小店(但這很講地緣關係)。坦白說,這個市場已經高度飽和,不容易再有後來者的立足之地。
另外還有一種,就是二手書店,但這對新移民來說難度恐怕更高。臺灣的二手書市場也已非常競爭,不論中低端或高端,都有穩定的商家在經營,甚至連誠品這樣的大書店,也會不時跳出來舉辦二手書拍賣會。
再者,二手書要怎麼收、怎麼定價、怎麼賣,這需要很多「地方知識」,還要對臺灣文史略知一二,而這偏偏是大部分新移民不擅長的一塊領域。舉例而言,西川滿的原版作品雖然在舊書界堪稱奇珍,但有多少新移民知道他是誰?就算真的運氣好讓你碰上一本野生西川滿,你也不會知道要抓,何況這種珍本怎麼可能常常在路上讓你碰到?
總之,新書也好,二手書也好,這條路實在都太難走。雖然我很喜歡逛書店,但新移民生活處處不容易,真的不建議把有限資金花在這種風險極高的事業上。當然,倘若自認有辦法克服上述不利因素,又或者資本雄厚,那就另作別論。
最後附帶說一說:假如真的想在臺灣開(不是賣書的)實體店,不一定要執著於觀光客熟悉的地域,生意還是要跟在地人有連結,才比較可長可久。而且,不見得要鎖定臺北,臺北只是臺灣的一小塊,除此之外,儘管另有天地。
說起來,倒是有不少「非東亞系」的新移民,選擇在臺北以外的地方開店發展。比如說,臺南有伊朗人,宜蘭有烏克蘭人,臺東有德國人、美國人、西班牙人。我沒有做過統計研究,不敢斷言移民來源跟縣市分布是否一定有關,但這一點倒是相當有趣的現象。
原刊於作者 Faceboo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