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潭發現二戰軍機之後,「香港保衛戰」80 周年亦有團體進行記念活動,上周又有學者提出歷史建築保育的 NFT 計劃。歷史議題備受關注,不光是要懷舊自憐,回首過去、整理來時的路,也是了解自身、展望將來的基礎。

田園書屋推薦漢娜‧鄂蘭的《過去與未來之間》可謂最直接的回應。該書從現代社會面臨的危機中,評估人類當前所處的位置。歷史之所以貫穿古今,其中一個意義想必是以史為鑑。解憂舊書店借周非《非議歷史》,助讀者通過歷史反省自身。歷史作為一種資料來源,貳叄書房推介雷·布萊伯利的《華氏451度》,反過來以一個未來的故事,反思資訊自由的重要性。

從人類和時空的寬闊維度回到本地歷史,Hong Kong Book Era 閱讀時代帶來董啟章新作《香港字》,借一套百年歷史的鉛字字粒,述說背後的香港人與事。

序言書室認為,「歷史問題」往往涉及到「政治問題」,尤其關乎「歷史正統」都是話語權的政治。他們藉著曾慶豹《經世與革命》,揭開一段中國特色的宗教史。

Hong Kong Book Era 閱讀時代:董啟章《香港字》

對於歷史與未來的關係,一般都會認為是單向流動,只有未來受過去的影響。但其實即使是被記載下來的歷史,也可以在未來某一天被重新認識、發現、改寫甚至抺殺。人們對過去歷史的理解會隨時間不斷變改。若果已發生的事情也會被任意改寫,那如何能夠確保我們所認知的真相得以保留?

董啟章的最新小說《香港字》,嘗試在書中訴說一段個半世紀前關於香港的歷史。全書可分成三個部分:「活字降靈會」講述來華傳教士為印刷聖經,在香港製造出第一副中文鉛字的歷史;「復生六記」的內容是在十九世紀,穿插在「香港字」誕生期間,一名印刷工的苦戀情書;「晨輝遺書」則是發生在當下,自殺未遂的女大學生,在研究香港字的過程中,尋覓自我身世的經歷。三部分互相扣連,共同組成「香港字」的故事。作者為寫作此書,參考了大量資料,確保書中敍述的一切歷史皆準確無誤。據作者所言,套用到書中的還不到參考資料的二十份一,足見研究功夫之深。

說回「香港字」,這副本已失傳的鉛活字,沉睡了一百五十年後某一天竟在荷蘭被人重新發現,連帶其盛載的歷史也得以重見天日。也許,在時間的洪流當中,我們應當用盡各種方法去嘗試保留歷史,耐心等待它在未來再被訴說的一天。

序言書室:曾慶豹《經世與革命》

眾所周知,「歷史問題」被提出來討論,往往是因為涉及到「政治問題」,對於經過五四百年、百年黨慶的中共來說,歷史正統的問題更與其未來存續攸關,而他們著重的「歷史」涉及到「中國現代性」的問題。表面上,這似乎像中美各搞一次民主峰會各自表述「民主」就解釋了的問題,但從更深層次的文化面向來說,中國現代性與基督教的傳入無法割捨。基督教傳入既為國人帶來現代西方文明(從物質到精神、從科學到政制)的震盪,又意味著「西方帝國主義」或「西方殖民主義」的侵略,即使到了今天,中國依然糾纏在此一二重性問題上。近日曾慶豹的《經世與革命》,似乎能為中國近代語境中的「政治神學」課題提供更多值得深思的宗教思想史分析。正如不久前逝世的中國學者李澤厚,曾提出近代中國的「救國先於啟蒙」意識,在傳統被捨棄,而社會經濟仍十分落後的民國時期,這種意識不單令不少國人(從學生到軍人)投向更激進的、革命鬥爭的方向,亦令他們視基督教為西方洪水猛獸而攻訐之。另一方面,生於基督教氛圍的學者,或本土教會的創始人等,亦將基督教中的基督犠牲精神與大愛,連結到社會平等、兼愛,甚至更激進的社會主義主張,或更有甚者視西方資本主義為基督教之大敵,或認為基督教與東方式經濟思想相通,甚至認為基督教的本質是唯物主義的。視基督教為思想敵人的共產黨執政後,曾大力發動清算本土教會的運動,只容許與黨國合作的教會團體,致使我們忽略了這一連串思想運動,然而在曾慶豹的梳理下,我們又能窺伺出基督教在近現代中國一系列思潮中(無政府主義、東方式大同社會、社會平等、社會主義、唯物主義)獨特的位置,也能理解中國教會本色化的歷史及文化脈絡。這些被中共壓抑的脈絡,對中國社會、文化及政治發展,都產生了不可磨滅的影響。

貳叄書房:雷·布萊伯利《華氏451度》

這本書的內容雖然是一個未來的故事,現在讀卻有當下的憂慮。這個故事是關於一個強權對知識(書本)的控制,在未來世界人類是禁止閱讀或擁有書。在故事的世界裡,科技和娛樂控制了人的思想和自由,他們習慣接受過多而被限制的內容,而不覺察問題所在。回想現在,抖音、網路平台何嘗不是過濾了資訊,在將過量的資料塞進我們的手機、腦海裡? 無法思考就無法覺察自由的可貴,這本書將另一世界的歷史帶給我們,作為一種對未來的啟示。

解憂舊書店:周非《非議歷史》

「歷史的未來」有些吊詭,我們經常提及歷史是因為它千絲萬縷,影響著現在及未來。常人或多知道某些歷史事件,但未必能宏觀理解這些歷史對後世產生的作用。《非議歷史》的作者大量閱讀及研究中國兩多年的歷史文化,從神話、科學、哲學和文學及東西方比較,說明今天中國的問題,許多傳統思想陋習阻礙日後發展,文化根基影響到未來。這書不是學術著作,内容輕鬆,俗中見雅,使讀者感到歷史的重要,反省也好、為鑑也好,不要令歷史成為歷史。

田園書屋:漢娜‧鄂蘭《過去與未來之間》

作者是美籍德國猶太哲學家,本書是是她的論文集,所收的八篇論文篇篇都是經典。被鄂蘭視為她最好的一部作品,這本政治思想文集成書於《極權主義的起源》、《人的條件》等鉅著之後,包含了八篇睿見迭出的文章,呈現出她對不同領域與主題的廣博思考,包括自由、權威、傳統、歷史、政治、文化,以及太空科技的發展。她筆下勾勒出現代社會面臨的一個緊迫危機:政治學中,諸如正義、理性、責任、德性、榮譽等傳統關鍵詞的意義失落,及其帶來的後果。通過八篇隨筆,她再一次提煉出傳統概念中至關重要的精華,以此來評估我們現代人當前所處的位置,重新獲致觀照未來的框架。

雖然寫作於五、六十年前,但本書的讀者會吃驚地發現,鄂蘭早已提出了預言性的深刻洞見。換言之,這是一本極具當代議題性的書。鄂蘭認為「所有思想都是來自生活經驗」,本書是她自己的思想實驗,也是她召喚所有讀者一同進行思考習練(exercise)的邀請。儘管寫作於五十年前,但對於深刻影響當代的「後真相」、「人類世」等主題,鄂蘭早已提出了預言性的敏銳洞見。今日的我們,依然可以從她獨一無二的思考中舉步,朝向有著無限可能的遠方。

本書是鄂蘭給我們的一份有留下遺囑的思想遺產,而採取行動來實踐並傳遞下去,才能算是真的繼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