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難教育與那個令人印象深刻的日本導遊
有小學給小學生看「南京大屠殺紀錄片」,作為大屠殺紀念日活動。報道形容有學生觀片後「嚎哭」。嚎哭不是低微的飲泣,也不是精神受衝擊的呆滯,嚎哭是指人們哭得像一頭野獸。家長們馬上覺得好唔啱囉,有教育高層則說無問題喎,戰爭係咁殘酷,歷史就係咁,這樣從突出不忘國恥,才可以講到珍愛和平、愛護國家的教育初衷。
「國難」概念在教育中的核心地位
這還是小試牛刀而已,究竟之後會不會繼續讓他們看《黑太陽 731》之類的作品,則要看香港學校改朝換代的速度有多快。90 後的中國朋友回憶,他們所經歷的國難教育,早至幼稚園,並說及幼稚園的童年陰影:被迫唱一首描述「抗日英雄王二小」被日軍處刑的歌曲《歌唱二小放牛郎》。
這是個中國抗日期間流傳出來的故事。正如金正恩在宣傳文件中,亦是 3 歲就會開槍,9 歲就能射中移動目標的神槍手。少年抗日英雄「王二小」也很神勇,13 歲就因為幫八路軍拖延時間、阻礙日軍前進而遭殺害,「气急败坏的日本鬼子把王二小挑在枪尖摔死在大石头的上面」。這樣的故事,對方在幼稚園就經已在學校接觸,但回憶起來是一個 unpleasant experience。
當兒女被選中突然要以這種方式「認識歷史」,對搵食艱難的父母來說,也是一種挑戰。當你有時間跟他們坐下來,又如何梳理那個「嚎哭」小朋友的心靈。這怪不了大人,香港社會向來設定文科乞食,大家用市場決定了一切,所以上一代父母除非自己對近代史特別有興趣,否則真是不容易代為梳理。現在政治掛帥,教育界突然熱愛歷史(其實是政治),可說是對香港父母的又一時代突襲和精神恐襲。
小一學生的年齡,是 5 歲 8 個月至 6 歲,他們大致上要理解中國和日本是兩個國家,而她們在很久以前打了一場仗,日軍用「紀錄片」中的手段殘害敵人,最後中國戰勝,所以和平很重要。大概是這樣。但我無法判斷,對 5 至 6 歲的人來說,就算要教根正苗紅的「國難」,這裡的資訊是否太多。和平是甚麼?戰爭是甚麼?為甚麼要戰爭?民族是甚麼?這對大人都是大課題,何況小學生。更具體的操作問題是,小學生腦袋忙於被畫面和感官震撼,根本不是上歷史堂的狀態,卻被美化成一個認識歷史的活動,一班嘩眾取寵的大人一本正經地折磨一班小朋友。
皇軍與香港
是的,軍國主義可恥。日本當時這樣宣傳自己對香港、新加坡、馬來西亞、菲律賓、印尼、泰國、澳洲等地的攻擊:這是為了將整個東亞統一為「大東亞共榮圈」,去抵禦西方壓迫。理論而言,現在講的是「亞洲人的命運」,如果以天皇為首的力量無法獲勝,亞洲人將永遠無法逃避西方的奴役,在這種政治理論的指揮下,為了大東亞的「統一」,可以動用任何極端手段。一切的現象都是在這個背景下發生,以它為名義去執行。
天皇的《終戰詔書》仍然為這個統一天下的理想辯護:「朕對與帝國共終始協力於東亞解放之諸盟邦」(朕ハ帝國ト共ニ終始東亞ノ解放ニ協力セル諸盟邦ニ對シ、遺憾ノ意ヲ表セサルヲ得ス),席捲整個東亞的災難,都是以更好聽的名義去執行,例如我幫你建設、給你借錢、甚至駐軍幫你。對中國人,日本人說大家都是大東亞一部份;跟滿州人,日本人更說他們可親了,長城以北的都是和日本人一樣的騎馬民族,因此韓國、滿蒙都跟日本很親,日本就來慢慢「統一」他們。
歷史告訴我們,當一個人突然說跟你在歷史上有淵源,就是想來殺你。日本人就玩過很多,然而這種思想方式也可以出現在一個香港人身上。
令人印象深刻的香港日本導遊
第一次去日本是很年輕並一大班人跟團,在車程空檔壯年導遊開始金口一開大吹特吹,他說自己年輕時去日本留學,認識了現在的日籍太太,生了兩個兒子。不知是否要設合東瀛主題,他開始講日本其實都是起源自中國,只是後來分出去了,因為秦始皇派去尋找仙藥的徐福及一班童男童女就是最初的日本人。
後來我接觸到更多中老年人,發現信奉這一套的人口,信仰仍然剛勁有力,他們對古代中國文化和帝國的影響力有無比自豪和認同。然而如果古日本人源自古中國,這樣認真解釋還得了,中日戰爭就會是同族之間內戰,從中國的國軍到香港的世界聯合軍去抵抗日本,也不過是抵抗大東亞共榮圈統一大業的死心不息暴徒。
為甚麼會這樣?多年之後我回想這件小事,開始認為他代表一種很傳統上一輩香港人的大致歷史認知。教育程度高,就用另一種方式去講,推論怎樣複雜都好,結論仍然是一個,即人人都聲稱自己繼承了一個古老帝國的文明遺產,被日本侵略是被文明上的兒子打了。如果今天見到他,我會取笑他這個日本人種中國起源論,在 2021 年的今天,是非常政治不正確。這種真心膠一般的「傳統香港人的中國想像」在英人的保護中可以很精緻地保存,在今天可說不準。不相容時就產生內心的「尷尬」。
今天老師們想學生接受的中國民族主義,催生自日軍的異族入侵。今天的中國各地電視台日夜製作的抗日電視劇,都是在重演「中國國民」是怎樣在日軍炮火下催生。是日軍將本來很鬆散的「前清領土上的諸部臣民」洗禮成今天的模樣。中國國民身份的誕生故事,一定要有日本作為壓迫者,因此先天決定日本不可能是共同體的一部份。然後我們又會主觀認為,日本文化源自唐朝,也是「我們的」,繼續編織著想像的淵源和正統性。韓國人說很多東西是「韓國起源」,其實也是同一現象。
世界大同的理想值得畏懼
震撼教育可不應只是虐殺畫面。我們可以進一步問下去,是甚麼導致戰爭?不是日本人,是軍國主義,那軍國主義後面是甚麼?是膨脹的領袖崇拜、一種要與西方一較高下的強烈情緒、一種互相比拼誰人文明比較古老比較好的心態,這些都普遍散播於整個東亞世界,有極古老的根源。豐臣秀吉攻打朝鮮和中國(明朝)時,對朝方發出詔書,也是這套話語:「使其四百州盡化我俗。以施王政於億萬斯年」,也就是要「統一」,而且是我俗比你俗好,因而是我統你。
如果要說根本上是甚麼導致了戰爭,也許是 — 文明的失控自我優越感。
靖國神社裡的遊就館,是日本戰爭正義論主張者大右翼聖地之一,連命名要語出中國經典(荀子),它充滿文化和精緻幽深的品味,可他們也殺人,的而且確。用刀叉吃人同樣是吃人。所以當人們說,他帶來了文明!他帶來了一大班人的團結!有智慧的人都會知覺到麻煩來了,這文明的火光可能會燒死我們自己。是的,讀中國經典時讀到背脊涼浸浸,可能是開始領悟真諦的先兆。軍國主義時期的日本國家格言,是「八紘一宇」,即世界大同,據說來自《列子》。
以上種種,都可以是南京大屠殺紀錄片的伸展話題。但你想將這一切裝到一個 5 歲 10 個月的孩子腦中,不管是心懷不軌的洗腦大師,還是想匡正孩子心志的父母,大概都要失望。給孩子們時間,他們會將這個南京大屠殺影像的恐怖記憶,應用在其他事物上。當他們長大之後發現中國人對自己人也是這樣,或更甚於這樣,他的信仰其實很難維護。
平凡社《世界大百科事典》對「八紘一宇」的解釋是:「基於民族優越感,貶抑、併吞其他民族,擴大國民動員、統合、正統化的思想及運動的典型超國家主義。(自民族至上主義、優越主義を他民族抑圧・併合とそのための国家的・軍事的侵略にまで拡大して国民を動員・統合・正統化する思想・運動である超国家主義の典型。)」
終有一天,那些心靈烙下焦印的孩子會知道日軍的屠刀背後,都有一種人人繼承的話語和思想,暴行距離我們並不很遠,而且跨國界。干涉人類命運的想法(因而超國家)從來不是日本人的風土病,他會知道當任何一個社會的人陷入集體瘋狂,權力不受約束,類似的暴行就會產生。到長得更大,他會發現更詭弔的事,現代國家進行暴行是容易的,因為原子彈(天皇形容為「敵ハ新ニ殘虐ナル爆彈」)已經不會再輕易出動為世間主持「正義」。不用看遠,日軍投降後,蘇聯馬上宣戰入侵東北,淘空了滿洲國的工業,把東北的很多中國人殺害,強姦大量婦女,沒有法追究。
日本人之後真誠道歉,但毛澤東說了實話而感謝日本。確實的,無情的皇軍給了中國人團結起來的環境,是中國人的良師益友,後人受用無窮。皇軍走了之後,中國人還得面對內戰、饑荒、政治鬥爭,好日子還遠呢。如果一百個學生裡面有一個因恐怖影像而產生一點理解歷史的興趣,他會發現當年記憶中這件事的確好慘,但之後中國面臨的事情可能更慘,他就會窺見中國歷史的浩瀚之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