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架美軍復仇者式艦載魚雷轟炸機 (Grumman’s Avenger torpedo bomber) 在香港墜毀,碎片散落港島大潭一帶山林。《立場》記者早前多日隨「復仇者計劃」考查隊伍登山搜索,在荊棘與樹叢中穿梭,發現一件一又一件相信就是屬於這架轟炸機的「殘肢」。雖然現場的考古工作已完成,但計劃得以成功進行,全賴近年的科技發展。

探險家俱樂部香港分會始創成員兼計劃負責人 Paul Niel 指,團隊有使用 3D 成像技術,記錄找到的重要軍機殘骸碎片。他用最新的 iPhone 全方位拍攝每個碎片,每塊碎片均至少要有 200 張不同角度的圖才可輸入電腦以製作準確的碎片立體模型,之後 Paul 會將立體模型數據傳到美國內布拉斯加大學的專家作進一步分析,以確認碎片實際是飛機的哪一部分。

探險家俱樂部香港分會始創成員兼計劃負責人 Paul Niel 正以 iPhone 多角度拍攝碎片製作立體模型。 攝:Matthew Mak

他解釋,電話圖片能夠幫助製造立體模型,原理其實與全景圖將多張圖片組合而成相類似,而每個碎片製作立體模型的時間約為 30 分鐘,比過去大幅縮短了時間。 Paul 補充,因為技術進步,團隊不用再將大型機器搬上山掃描碎片。

最新政府光學雷達科技數據

有參與考察遺址的香港理工大學博士工程師賴緯樂團隊指出,計劃亦有使用來自香港土木工程拓展署 2020 年的光學雷達科技 (LiDAR) 高空掃描數據,以發現不自然的山坡結構,推斷出軍機實際墜落山頭的位置與最初地勢,並判斷哪一個位置最有機會找到碎片殘骸。團隊解釋, LiDAR 技術一直有在香港使用,例如勘察水管漏水等,但這是首次有人將 LiDAR 技術應用在考古計劃之中。

賴緯樂特別強調近年的科技發展令是次研究更易進行,因為 10 年前的 LiDAR 數據解象度低,難以製作出準確立體山坡圖像確定軍機墜落位置;現時利用中俄歐美衞星的定位數據亦可更精準地標示遺址地勢與位置,誤差率只為正負 2 厘米,過去是無法做到。另一方面,手提式的探地雷達與激光掃描器等都可令每次上山進行實地考察更為輕便。

賴緯樂團隊使用的探地雷達,用此儀器「碌過」地表可大概判斷出地底是否藏有金屬物品。

via GIPHY

除了軍機殘骸,團隊也有在遺址取得土壤樣本作進一步分析,中大人類法醫學家李衍蒨解釋做法是希望了解當時軍機墜毀後有否流出燃料,另外土壤中也可能有部分軍機甩出的金屬成份,找到這些化學成份均有助團隊進一步確認軍機的實際身分,與有機會知道當時發生的事情。李衍蒨表示,軍機殘骸散落的地方較廣,團隊採考古方式能有系統地調查,並可讓未來其他學者可參考今次發現的數據。

賴緯樂補充,科技發展令不少考古計劃的可能性出現,自己也對很多潛在的考古項目例如鹽田仔、東涌等歷史建築或遺址考察有興趣。然而,即使有學者想對這些有歷史價值的地方進行有系統的考察,在香港始終鮮有籌集到足夠資金支持計劃。

此外是次計劃有社區 (community) 義工、學生或其他公眾參與協助加快考古進度,港大人類演化學家家兼計劃首席考古學家趙凱聰希望透過帶學生來參與考古工作,幫助他們學習考古工作以及增進他們對歷史的尊重。趙凱聰與賴緯樂亦異口同聲地表示,是次屬跨學科的計劃,而類似的合作相信在未來更為普遍。

文/Alan Chi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