斥政府只畀錢欠政策支援 融樂會倡為少數族裔提供學前中文教育 設條例監管學校支援
教育局自 2014 年起撥款予學校協助非華語學生融入主流中文課程,今年再減低門欄,錄取一個非華語生亦可獲逾 15 萬撥款。融樂會質疑撥款未能得其所用,今日(14日)參考加拿大安大略省等地政策,建議教育局為非華語生,統一制定在校學習中文的階段性目標,並設立條例監管,又建議為非華語生在幼稚園增設支援課程。融樂會總幹事張鳳美形容「香港除畀錢外,見唔到有幼兒政策畀少數族裔學中文」,希望教育局正視學習成效低的問題。有菲裔家長質疑,女兒作為土生土長的香港人,卻被剝奪在主流學校學習、學好中文的機會。
《立場》已向教育局查詢。
教育局自 2014/15 學年,在中小學實施「中國語文課程第二語言學習架構」,向錄取非華語學生的學校提供額外撥款,資助由逾 15 萬到 300 萬不等。現時只要學校錄取 1 名非華語學生,已可獲得逾 15 萬資助。教育局規定獲取「 學習架構 」撥款的相關學校,每年須向教育局提交經法團校董會通過的報告,總結及評估,亦須上載一份中英對照的摘要到學校網頁,向家長闡述如何支援非華語學生。
不過,融樂會解釋,局方卻未有就非華語生的中文語言能力水平制定指標,變相學校無法跟從指引,協助學生達到一定的目標,建議教育局制定非華語生每年的學習階段的標準,並設立條例監管學校有否評估每位非華語生,有否達到學習目標。
望學校可自動自覺公開報告
融樂會總幹事張鳳美形容「錢係有,但係點解 Support 都唔係好夠?」,學校出現各有各做的情況,「每一年升班評估有冇做到追蹤?家長知道小朋友成績係唔好,但去到邊個位?咩類型的學生要咩類型的支援?」不過,她認為落實制定條例監管的機會非常「渺茫」,希望在教育局落實各項措施前,學校可自動自覺,公開在校少數族裔學生的中文程度等的報告,讓公衆監測,並根據學生需要實施相應協助措施,「政府唔逼你做,但你自己都做左先。」
推早至幼兒階段學習中文
融樂會參考加拿大安大略省、芬蘭及德國等地,提出做好學前中文教育,建議教育局將現時為非華語及新來港的中、小學生而設,加强中英語言能力的「啟動課程」擴展至幼兒預備班,借鑑德國透過遊戲刺激語言及識字發展,並訂立階段性目標,並為未能達到預期能力的學童提供增潤班及輔導班。
張鳳美指 3 至 6 歲是語言學習黃金時期,一般 4 至 6 年便可以掌握當地語言,不過根據三個國家舉行學前語言教育的成效,在密集訓練 6 個月至 2 年已經可以讓小朋友有一定程度的語言能力,甚至可進入當地的主流教育就學,批評局方「香港除畀錢外,見唔到有幼兒政策畀少數族裔學中文」。
家長感不被接納 無法瞭解子女學習情況
融樂會表示,不少家長反映有感不被學校接納。育有 2 名子女、菲律賓裔的 Gwen 表示,女兒正在一間本地主流小學就讀一年級,除英文科外,學校所有科目均以中文授課,惟女兒僅獲安排在每天課後與其餘 5 名少數族裔學生,參與 45 分鐘的功課輔導班,並只提供功課的答案,沒有詳細解釋功課內容。最終考試成績非常不理想,所有以中文任教的科目均不合格。
Gwen 指,曾就支援向學校查詢,但學校反要求他們另覓私人補習老師協助,亦沒有說明教育局有相應的課程提供。她表示早在為女兒報讀幼稚園時,已被多間主流幼稚園以不諳中文拒之門外,並「建議」他們就讀國際學校。
Gwen 形容女兒及自己均感到無助,質疑女兒作為土生土長的香港人,為何被剝奪在主流學校學習、學好中文的機會,「My daughter is born in Hong Kong, grow up in Hong Kong, living in Hong Kong and she must learn Cantonese」,最後只能報讀融樂會的網上中文班,以提升中文水平。
失去學習中文興趣
另一名巴基斯坦裔家長 Saba 的兩名兒女,正在主流中文小學就讀二年級及四年級,所有科目同樣以中文授課,學校雖安排每周三舉辦網上中文輔導,及提供已翻譯的課本,不過中文課本直譯英文的做法,根本無法讓非華語生了解語法等基本概念。每每考試、默書時,小朋友的成績僅僅合格,只能勉強升班,子女亦失去學習中文的興趣。
建議加强溝通 匯報學習情況
融樂會建議學校在迎新過程為家長設翻譯員,讓家長了解學校的語言措施,而教育局則可參考芬蘭家長培訓計畫,安排家長參與課程,提高育兒技巧,安排少數族裔事務督導委員會與學校協調跨業合作,並持續評估及向家長匯報子女情況。張鳳美指,「唔同加拿大、德國,好注重 Orientation,令家長、學童感覺被照顧同重視,例如中文老師就應該同家長見面」,透過加强學校與家長的溝通,可令家長知道更多可用的資源,例如在全港有 20 多個支援中心、為非華語學生提供課後學習輔助班的學習中文支援計劃。
根據今年 4 月的審計報告,發現教育局為非華語生提供的撥款不斷增加,至 2019/20 年度達至 4 億 5630 萬元,但多間領取非華語生資助的學校遲交報告,包括超過 6 成資助中小學遲交計劃或報告。7 成 2 中文老師在過去 6 年亦從無參與相關培訓,參與暑期銜接課程的非華語生比例不斷下跌,由 2013 年的約 3 成,下降至 2019 年的 1 成 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