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寫】北溪 2 號﹕ 俄烏衝突、美俄矛盾、歐俄博弈…一條天然氣管道如何成為國際問題風眼?
俄羅斯持續增兵烏克蘭邊境,國際社會憂慮戰爭隨時爆發。作為歐盟領袖之一的德國將如何行動,備受關注。新任德國總理舒爾茨 (Olaf Scholz) 最新回應是以「北溪 2 號 (Nord Stream 2)」管道牽制,會「盡一切努力 (do everything)」防止俄羅斯利用這條新管道打擊烏克蘭經濟。
說「北溪 2 號」牽引著環球政局神經,大概並不誇張。不僅歐洲,美國亦視其為核心命題。《金融時報》一篇文章就直言,「北溪 2 號」是烏克蘭問題上,美國對俄國的警告重點。
到底「北溪 2 號」是甚麼?一條天然氣管道何以具備左右全球局勢之力?
* * *
俄羅斯西北部城市,位於列寧格勒州的維堡 (Vyborg) 與歐盟邊界的芬蘭只有不足 30 公里之遙,相等於香港和深圳之間的距離。然而這個命運多舛、歷經瑞典、沙俄、芬蘭和蘇聯統治的彈丸之地,十年間不但搖身一變成爲俄羅斯國土上的要隘,更是世界最長海底管道的起點。
這就是北溪 2 號的開端。北溪 2 號是其「初代版本」北溪 (Nord Stream) 的附加管道,由維堡出發,沿波羅的海海床直達德國北部城市格賴夫斯華特 (Greifswald),全長約 1,230 公里,比 68 公里長的東江水供水系統還要長 18 倍。北溪 2 號在 2018 年中動工,造價超過 850 億港元,原本僅用 3 年時間便已可在今年十月開始注氣,預料落成後每年俄羅斯可向德國輸送 550 億立方米天然氣。可是,上月德國當局突然宣佈暫停審批北溪 2 號程序。決定一出,外界立即揣測選擇此時公佈是否與東歐局勢升溫有關。
近年德俄兩國外交關係屢遭挑戰,特別是 2014 年莫斯科吞併克里米亞後,歐盟包括德國在內的成員國同意對俄加強制裁,何以在這樣的背景下德國仍然考慮接受俄羅斯送來的天然氣?跟香港供水情況異曲同工,答案與德國長年構成的能源組合和地緣政治有莫大關係。
70 年代起德國天然氣需求增 北溪管道應運而生
追本溯源,時間要撥回 1973 年。當時西德幾乎全部能源消耗皆來自化石燃料,86% 供電亦是由化石燃料產生。同年,中東爆發戰事,西方多國被產油國禁運,油價急升導致第一次石油危機。事件使西德意識到能源依賴的風險,在再生能源未成熟的情形下,核能和天然氣成爲替代來源。
至 1997 年,石油佔德國能源消耗降至不足四成,由於暖氣需求增加,天然氣佔比更是倍升至 21%。90 年代末的另一里程碑,是德國首次由社會民主黨和綠黨聯合政府上台執政,首度將逐步淘汰核能及迅速發展可再生能源納入政策議程,而可再生能源當年只佔德國能源消耗的 2.4%,天然氣此後續成爲能源組合中的重要來源。
在如此背景下,2005 年,與俄國關係親密的時任德國總理施羅德 (Gerhard Schröder) 在離任前兩星期,與俄羅斯總統普京 (Vladimir Putin) 簽署具爭議性[1]的俄羅斯至德國天然氣管道協議。北溪就此應運而生。
俄羅斯可掌握德國中短期能源供應命脈
初代管道落成並非一帆風順。早於 2011 年管道投入運作前,美國喬治布殊政府已表明反對俄羅斯利用能源供應對其他國家施以政治影響力,及呼籲歐洲諸國以不同渠道獲取能源。華府其中一個論點是,俄國曾在 2006 及 2009 年因爲價格糾紛截斷對烏克蘭的天然氣供應。奧巴馬年代,雖然美國避免公開批評俄方能源政策,以免損害與莫斯科的關係,但亦大致承接上任政府要求歐洲分散能源來源的立場。
可是對德國而言,美國時不時冒出一兩句批評的外交壓力,遠不及國內能源組合變動困擾。德國計劃在 2022 年關閉最後三座核電廠,結束多年來的棄核爭議。儘管再生能源佔比仍未過半,國會去年亦已敲定 2038 年將廢止燃煤發電。更糟糕的是,歐洲最大、位於荷蘭格羅寧根 (Groningen) 的天然氣田因爲開採引發地震,於 2014 年宣布由原定 2030 年大幅提前至 2022 年關閉。
別無他選下,俄羅斯天然氣成了德國政府尋找替代能源的救命稻草。對俄羅斯來說,北溪可繞過東歐及波羅的海國家原有輸氣管道,既大幅減低受鄰國政治槓桿操控,又可省下一筆可觀的過路費,更重要是增強自身在能源市場的競爭力。站在德國立場,北溪點對點的輸氣管道大大確保能源供應穩定,且能避免東歐不明朗因素(例如拒絕配合歐洲可再生能源政策)。莫斯科和柏林眼中一舉多得的前景,使北溪計劃得以存續,以至走線幾乎一致的北溪 2 號出現。
2018 年,德國批准北溪 2 號建設。若北溪 2 號成功啟用,俄羅斯確將掌握德國中短期內能源供應命脈。假使俄德雙邊關係穩定,能源安全受威脅可能性不高。不過,一旦像 06 或 09 年般的天然氣糾紛再現,取代烏克蘭成主角的德國便難以獨善其身。另一方面,若烏克蘭衝突一觸即發,德國不論話語權或行動都很可能大受限制。從最近烏克蘭或白羅斯局勢中俄國干預的例子可見,若德國乃至歐盟因為受制而要「揸頸就命」,絕非好事。是故英國首相約翰遜最近警告,歐盟須在擁護烏克蘭和批准北溪 2 號之間作抉擇。
施工未動爭議先行
或許正因如此,俄羅斯的管道甫下水,歐洲政局已經泛起漣漪。
北溪 2 號沿經的波羅的海和北歐諸國水域或專屬經濟區乃戰略要地。例如工程期間需要在瑞典卡爾斯港 (Karlshamn) 興建的臨時物流基地,就距離瑞典最大的卡爾斯克魯納海軍基地 (Karlskrona Örlogsbas) 僅約 50 公里之遙,有可能被俄羅斯用作情報及間諜活動。瑞典政府曾多次基於國家安全爲由反對。克里米亞危機期間,俄羅斯海軍在波羅的海活動頻繁。波蘭前外長查普托維奇 (Jacek Czaputowicz) 曾警告,北溪 2 號予俄國口實增加在該水域內的軍事活動,包括偵察海軍艦艇調動。
另一北歐國家丹麥是唯一被要求於所屬水域內施工的國家。儘管丹麥與美國關係密切而華府多番施壓,這個北歐小國採取的策略主要是在審批過程中拉布,最終拖延近兩年半,丹麥能源署便宣佈批准北溪 2 號動工,理由是項目符合法律要求。
俄羅斯方面則一直稱避免事件政治化,更搬出法治應受尊重的說法爲項目護航。《能源政策》期刊的學者指,事件反映威權政體如何以商業操作,利用自由民主的法治制度達成目的。
在布魯塞爾,歐洲議會年初曾因應俄國異見人士納瓦爾尼中毒事件通過決議要求德國叫停北溪 2 號工程。前歐洲理事會主席圖斯克 (Donald Tusk) 甚至形容拍板興建北溪 2 號是默克爾任內最大錯誤。
此外,歐盟是否應該用天然氣發電亦是爭議所在。一方面,德國廢核並繼續使用燃煤和天然氣發電,另一方面法國則淘汰燃煤,卻有七成供電依賴核能。北溪 2 號於是再次掀起歐盟是否能達成減少溫室氣體排放的激烈討論。
北溪的爭議甚至和足球也有關。
只要有留意外國足球直播,都會發現由俄國政府擁有過半股份的俄羅斯天然氣工業股份公司 (Gazprom) 廣告時常出現在大型盃賽如歐洲聯賽冠軍盃的轉播中。Gazprom 前身是蘇聯天然氣工業部,至今在俄國仍擁有近乎壟斷地位,目前它有份贊助球衣的球隊包括早在 07 年便開始合作的德國球會史浩克 04 和主場位於俄羅斯聖彼得堡的辛尼特。「剛巧」前者是德國能源重鎮,而後者正是位處維堡所在的列寧格勒州,若在地圖上把兩隊球隊主場用最短距離連起來,會「意外」得出接近北溪 2 號的路線走向。Gazprom 亦是塞爾維亞勁旅貝爾格萊德紅星的球衣贊助商,該球會也是位於被擱置的南溪 (South Stream) 天然氣管道走線內。
即使今年史浩克 04 不幸降班德乙,Gazprom 仍然「不離不棄」宣佈續約三個球季,足見這間天然氣公司對歐洲市場和管道鋪設何其重視。值得一提的是,負責續約的德國商人 Matthias Warnig 身份耐人尋味,他既是現任史浩克 04 管理層,亦是北溪 2 號公司的營運總監。出身東德國安部門 (Stasi) 特工的他,與同樣曾在東德當過蘇聯 KGB 間諜的普京有不少淵源,堪稱是普京在德國交情最深的老朋友。
體育政治化是否不得人心不得而知,但莫斯科將地緣政治滲進球壇卻可能深得民心。
烏克蘭可能是最大輸家
先勿論北溪 2 號獲批對德國而言是利多還是弊多;東歐國家特別是烏克蘭就可能是這場交易中的最大輸家。
管道建成將使這些國家失去重要收入來源。有歐洲智庫研究發現,2015 年西歐以外的歐洲大陸全年也只是消耗了約 1,450 億立方米天然氣,而目前德國境內從西到東的管道網絡本來就只容許輸送約 1,100 億立方米的天然氣。北溪 2 號啓用後,連同第一代北溪的輸氣量剛好可彌補這個數字。因此研究預計,北溪 2 號啓用後由於俄羅斯直接輸氣至德國帶來價格優勢,俄羅斯供應歐洲的天然氣會優先被分配至北溪 2 號管道及德國網絡,只有德國境內無法輸送的餘額才會撥給東歐國家特別是白羅斯負責。最終情景模擬下,俄羅斯輸出天然氣到歐洲,德國會佔大多數,白羅斯繼續輸送餘額勉強維持路線,而烏克蘭則只需負責輸送天然氣到東南歐。
這無疑對本來坐擁歐洲第二大管道網絡兼負責輸送全歐五分一天然氣需求的烏克蘭而言是巨大打擊。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報告指,過去五年,烏克蘭每年透過協助 Gazprom 輸送天然氣賺取超過 25 億美元,預料數字將在北溪 2 號投入運作後下滑 12 億美元,德國則可透過北溪取得價格相宜的天然氣供應,且有機會將過剩能源轉售鄰國圖利。這一來一回的數學題,至少表面上將德國和東歐在地緣政治既有角色倒轉,難怪讓柏林政府感到如意算盤打得響。
其實北溪管道早已被東歐各國視作心腹大患,進取的北溪 2 號更使波蘭和烏克蘭感到極度焦慮。波蘭前外長西科爾斯基 (Radosław Sikorski) 早在 2006 年便將項目喻作二次大戰前夕納粹德國和蘇聯所簽署的《德蘇互不侵犯條約》翻版。基輔及華沙政府早前發表聯合聲明,直指俄羅斯入侵克里米亞後興建北溪 2 號,將爲歐洲帶來安全、信任和政治危機。兩國表明俄羅斯日後將能使歐洲局勢不穩,同時亦可在北約及歐盟成員國之間製造撕裂。
成本效益備受質疑 北溪 2 號純粹是商業項目嗎?
究竟興建北溪 2 號是否純粹商業決定?雙方各執一詞。
根據波蘭獨立智庫 Casimir Pulaski Foundation 學者 Piotr Przybyło 推算,由俄羅斯西西伯利亞油田經第一代北溪管道輸氣至西歐消費市場所需的總建造成本是 157 億歐元,而北溪 2 號輸氣至西南歐的總建造成本則達 172 億歐元,但若然選擇三條取道波蘭的替代路線,造價則可降至北溪 2 號三分一。他的研究亦嘗試推翻俄羅斯經常提到減少過境費用的論點,計算出北溪 2 號和替代路線所需的關稅成本根本相同。單從賬面計算,北溪 2 號有可能不是最價廉物美的路線。
德意志銀行的研究則指北溪 2 號將毫無疑問減低輸氣成本,加上歐洲開放天然氣市場和莫斯科引入液化天然氣競爭,預計屆時俄羅斯的天然氣將緊貼市場價格。不過,必須要提的是德意志銀行是 Gazprom 的金融顧問[2]。德國銀行亦一直是已知的俄羅斯最大國際貸款方,單在 2018 年第三季便已向俄羅斯借出接近 70 億美元。包括德意志銀行在內的德國銀行協會 (Association of German Banks) 2019 年曾向華府遊說減緩對俄制裁力度,據《路透》報道,雖然北溪 2 號未有在文件上出現,但消息人士指北溪 2 號才是遊說主要目的,遊說結果亦與工程息息相關。
卸任德國總理默克爾曾一度表示北溪 2 號是「純粹的經濟項目」,但前年改口稱北溪 2 號「不單是經濟項目,當然有考量政治因素」。如果水面的商業利益只是冰山一角,水底又有誰得益?
德當局急煞停審批
經過重重波折,北溪 2 號終於在今年 9 月完工。然而到 11 月中,德國能源監管機構聯邦網絡局 (Bundesnetzagentur) 卻反高潮宣佈暫停審批北溪 2 號。局方表示,營運北溪 2 號的公司於瑞士註冊,不符德國能源產業法 (Energiewirtschaftsgesetz),要求該公司將主要資產及人員轉移至於德國境內成立的子公司後才繼續審批程序。
德國當局的最新決定亦與八月底杜斯多夫北萊茵-西法倫邦最高法院 (Oberlandesgericht Düsseldorf) 的判決一致。歐盟法律一直有規定天然氣管道的持有者須與天然氣供應者分拆,以確保公平競爭,而當時法庭的裁定是北溪 2 號工程不獲歐盟法律豁免權。
法律條文拉鋸對北溪這種跨國能源基建實屬難免,即使重啓審批,連串程序下北溪 2 號或許仍要到明年春方可獲批營運。英國能源諮詢機構 Energy Aspects 分析師 Trevor Sikorski 推測,北溪 2 號在明年上半年啓用的機會極微。不過,儘管審批過程漫長,法理上北溪 2 號最終不獲批營運的實際可能性甚低。
俄羅斯和北溪公司對事態發展的反應卻略顯平靜。北溪 2 號公司表示得悉監管當局決定,指公司對程序細節、可能需時及開始營運時間等不便置評。克里姆林宮則未有即時回應。俄羅斯上議院外交事務委員會主席科薩切夫 (Konstantin Kosachev) 表示「任何管道審批上的延誤,特別是在冬天前夕,都無疑不符合歐盟利益」。早前,白羅斯接壤波蘭邊境出現移民危機,觸發該國與歐盟關係急劇惡化,總統盧卡申科一度揚言停止向歐盟成員國供應天然氣,普京隨即公開表明前者未有就此事向他過問,自己亦不希望當地天然氣輸送被截斷,反映莫斯科當局對供應歐洲的能源穩定相當重視,致力避免令相關爭議進一步升級。
美德協定豁免制裁 國會黨爭重新施壓
一洋之隔的美國取態仍是會否延長審批的變數之一。去年,當北溪 2 號興建進度已達 94%,時任國務卿蓬佩奧 (Mike Pompeo) 便曾嘗試修改《國防授權法案 (National Defense Authorization Act)》中由前任國務卿蒂勒森 (Rex Tillerson) 訂下的指引,制裁北溪 2 號工程。瑞士海上管道鋪設公司 Allseas 旗下的施工船亦因而退出項目,使俄羅斯被逼更改工程計劃。
今年五月,華府放寬先前對有份承建工程的德國企業實施的制裁。到七月,總統拜登在白宮接見卸任在即的德國總理默克爾,兩人談到雙方在北溪 2 號上的分歧。兩國達成協議,德國承諾一旦俄羅斯使用能源供應對付其他國家,便採取行動及推動歐盟實施制裁,以換取拜登豁免對北溪 2 號公司的制裁。據報爲免俄羅斯取得應對措施的路線圖,白宮無公開協議細節。
就在德國聯邦能源局突宣佈暫停審批後不足一星期,華府亦再次公佈進一步向參與項目的俄羅斯公司 Transadria 實施制裁,兩艘船隻包括該公司所屬的馬林魚號 (Marlin) 亦被一併列入凍結資產。此時美國國會審議的《2022 財政年度國防授權法案》正遇上阻滯,多名共和黨參議員包括克魯茲 (Ted Cruz) 提交修正案要求對北溪 2 號實施制裁。Politico 分析稱,民主共和兩黨過去一直有共識反對興建北溪 2 號,但早前拜登豁免部分制裁,引來共和黨議員阻撓每年都會通過的國防預算。報道指民主黨人認爲不應損害與跨大西洋盟友之間的關係,而共和黨人就嘲諷昔日猛烈抨擊特朗普親俄但如今卻選擇放過俄羅斯的民主黨人。
德新政府內閣洗牌 審批取決各黨分歧
黨派之爭亦在柏林上演。德國九月大選結果出爐後政局變天,最後塵埃落定由社會民主黨、綠黨和自由民主黨組成中間偏左的「紅綠燈聯盟」掌管下屆政府。默克爾和所屬的基督教民主聯盟失去長達 15 年的執政地位,不過外界預料將延續默克爾作風的總理舒爾茨過往對北溪 2 號態度正面。
不過須留意的是,以環保議題爲主要政綱的綠黨和親商界的自民黨皆對北溪 2 號持更強硬立場,而新任政府將改由綠黨出掌外交部。新任德國外長貝伯克 (Annalena Baerbock) 選後曾表示北溪 2 號是一個兇險的計劃,指德國不應向北溪 2 號批出監管許可,同時應反抗俄羅斯以能源價格進行勒索。組閣協議中外交政策內容顯示,未來德國將由價值觀外交主導。德國左翼政治家拉方丹 (Oskar Lafontaine) 接受德媒《世界報》訪問時預測,貝伯克將跟隨美國對抗俄羅斯和中國的政策。
另外,綠黨還將負責新成立的「超級部門」—— 經濟、氣候及環境部,料將參與制定德國未來能源政策的候任部長哈貝克 (Robert Habeck) 已表明對於北溪公司會否跟足歐洲法規深感懷疑。將領導財政及司法部的自民黨亦在政綱中表示,支持暫停北溪 2 號工程,直至莫斯科對納瓦爾尼中毒案展開全面及獨立調查。
北溪 2 號在德國的審批工作涉及多項政策範疇,顯然將爲其命運更添不明朗因素,審批一再拖延亦難以避免。
四面楚歌的烏克蘭:震驚、難過、疑惑
複雜的政治形勢亦牽涉近日陷開戰危機的東歐火藥庫。近日,俄羅斯大軍準備在明年初入侵烏克蘭的消息不脛而走。如前所述,若北溪 2 號啟用,烏克蘭很可能受害。故烏克蘭總統澤連斯基 (Volodymyr Zelensky) 早前形容北溪 2 號是「危險的地緣政治武器」,雖然今年八月他訪美時積極遊說華府採取一切行動阻止莫斯科,拜登的回應卻指「自己從一而終反對興建北溪 2 號,但上任時工程已接近完成,繼續實施制裁只會適得其反地損害美國與歐洲的關係。」拜登政府的取態直至最近才有了些微改變。
未來烏克蘭局勢會否因北溪 2 號工程進展而急劇惡化,還可以從美國和德國的秘密協議中得到啓示。美媒 Axios 近日取得一份相信是十一月中撰寫、記錄外交討論的機密非正式文本,內容顯示若俄羅斯對烏克蘭有所行動,德國將分階段回應,包括公開嚴辭譴責俄羅斯、評估擱置未來政治會面的可能性、以及審視對未來俄羅斯化石燃料項目施加限制的可行性,但並不包含北溪 2 號。在歐盟層面,文件只披露德國會積極審視額外限制措施,惟未觸及具體細節。這份文本亦稱,若能確保天然氣正常輸送,北溪 2 號目前則對烏克蘭並未構成威脅,而對北溪 2 號的制裁則會被視作撕裂西方盟友關係。
澤連斯基一名幕僚表示,對德國上述應對俄羅斯「最危險地緣政治項目」的計劃感到震驚、難過和疑惑。雖然昨日(12 日)舒爾茨聲稱會「盡一切努力」防止俄羅斯用北溪 2 打擊烏克蘭經濟,但僅此一言,相信難以緩解烏克蘭的傷感。
德國和美國的補償措施,大抵只有投資 10 億美元到綠色基金以協助烏克蘭能源轉型,相比目前危急的局勢和邊境緊張的軍事調動,幾乎沒有幫助。俄羅斯和德國之間在經濟和能源供應上的優先考量,以及美國爲保持盟友關係選擇對歐洲自主的讓步……這些在基輔政府眼中儼如綏靖政策的舉動,對今個冬天四面楚歌的烏克蘭可謂雪上加霜。
凜冬中的十二月歐洲,不少家庭都轉動暖爐上的旋鈕把室內暖氣溫度調高一點,誰知旋即升溫的豈止萬家溫暖,還有外交博弈中的熊熊烈火。
文/Ason Cha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