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片來源:veeterzy/Unsplash

【文/Simran Sawhney(思匯政策研究所研究分析員)、楊敬雯(思匯政策研究所助理營運經理)】

中國「十四五」規劃強調推動綠色發展,並提出 2030 年前使二氧化碳排放達到峰值,並在 2060 年前實現碳中和。而香港特首林鄭月娥亦於去年承諾在 2050 年前達至碳中和,並於今年 10 月政府發表《香港氣候行動藍圖 2050》,訂立邁向碳中和的中期目標。然而,藍圖側重延續並改善現有政策,仍未有落實長遠規劃。我們鼓勵政府制定以科學為本和長遠全面的氣候政策,其中本地發電是最大碳排放源,應為改革重點。

除了可即時實行的減碳措拖,如擴大本地風力和太陽能發電規模、進一步擴建轉廢為能設施,以及從中國大陸輸入更多可再生能源和核能等,香港政府應規劃長遠減碳的策略,致力研究低碳發電技術,探索應用氫能、碳捕獲和封存(CCS)、能源儲存等技術的可能性,於世界減緩氣候變化的行動中佔一席位。

  • 探索大規模應用綠色氫能的可能性

氫能作為替代能源,可幫忙香港邁向碳中和。其中,「綠色氫能」是指使用從可再生能源獲得的電力對水進行電解,由此產生的氫氣,再用其轉為燃料,過程中不會排放溫室氣體。使用低碳或零碳氫能可減少碳排放,有助平衡電網,並保障香港能源安全。政府應考慮成立跨部門工作小組,為香港制定綠色氫能政策。

由於目前氫能技術仍未成熟,成本高昂,政府應考慮為研發綠色氫能提供補貼,並制定碳定價,降低綠色氫能成本。此外,政府亦可研究由核電產生的「粉色氫能」和由化石燃料輔以碳捕獲和封存技術產生的「藍色氫能」,從而探索其能否有助減碳。再者,政府須確保完善監管準則,設立氫氣純度標準,提供可驗證的溫室氣體排放認證,以安全處理氫能。

  • 致力發展碳捕獲和封存技術

因為香港可再生能源資源有限,發電仍需要使用化石燃料,碳捕獲和封存技術不可或缺。此技術可以在燃燒化石燃料發電時捕集二氧化碳並加以封存,使能源大幅減少碳排放。目前碳捕獲和封存技術成本過高,難以獲商業應用,故政府和電力公司應積極參與區內的研發項目,協助推動其發展。另外,政府亦應規定所有在2021年後建造的化石燃料發電廠均需要確保輔以碳捕獲和封存技術,以免日後改造廢時失事,且耗費大量金錢。

  • 加強平衡電網和增加能源儲存,以配合更廣泛的能源組合

隨著引入更多不同種類的能源,加上可再生能源較難大幅調整供應,平衡電網便變得更具挑戰。政府需要考慮不同方案,包括改善香港境內電網接駁、連接中國南方電網和增加能源儲存容量,以保持香港目前可靠穩定的電力供應。此外,政府應研究加強電網平衡的措施,如鼓勵投資改善新能源系統的性能和引入電力管理系統,從而滿足香港用電需求,同時減少排放。

為了在 2050 年達至碳中和,港府須制定長遠能源政策,鼓勵研究上述減碳技術,加強創新科技發展,培育科研人才和提供支援。此外,政府亦需要定期審視和評估所採用的能源組合,使其與技術和市場發展保持一致,協助香港邁向淨零碳排放的綠色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