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受歡迎的猶太裔哲學家
最近看到一則哲學界的花邊新聞,頗覺趣味。
猶太裔哲學家斯賓諾莎(Baruch Spinoza)逝世至今已逾三百年。他年青時曾遭阿姆斯特丹的猶太教會下令驅逐(חרם, ḥērem),想不到餘波蔓延至今。上月尾,當地一名拉比就發信禁止一名以研究斯賓諾莎哲學見長的教授內進。
約翰霍普金斯大學教授梅蘭美德(Yitzhak Melamed)乃斯賓諾莎哲學的專家。早前,他曾向位於阿姆斯特丹的葡萄牙猶太會堂(Portugees-Israëlietische Synagoge)申請內進拍攝一部以斯賓諾莎為題的短片。11 月 28 日,拉比瑟法迪(Joseph Serfaty)發信回覆,聲明當地的猶太學校經已下令驅逐斯賓諾莎及其著作,生效至今,不能作廢。礙於梅蘭美德終其一生傾力研究斯賓諾莎及其著作,而他的拍攝申請亦冒犯了該猶太會堂的教義及傳統,故宣布梅蘭美德為不受歡迎的人(persona non grata):
The chachamim and parnassim of Kahal Kados Torah excommunicated Spinoza and his writings with the severest possible ban, a ban that remains in force and cannot be rescinded.
You have devoted your life to the study of Spinoza’s banned works and the development of his ideas.
Your request to visit our complex and create a film about this Epicouros in our Esnoga and Yeshiva (Ets Haïm) is incompatible with our centuries-old halachic, historic and ethical tradition and an unacceptable assault on our identity and heritage.
I therefore deny your request and declare you persona non grata in the Portuguese Synagogue complex.
順帶一提,瑟法迪在信中呼斯賓諾莎作「Epicouros」,亦算趣味橫生。「Epicouros」乃古希臘哲學家伊壁鳩魯(Ἐπίκουρος)的原文拼音,後世更常見的拉丁文名為「Epicurus」。伊壁鳩魯開創了著名的花園學派,主張享樂為人生之旨趣。而他實情認為清心寡慾方算享樂之至境。惜後世望文生義,斷定伊壁鳩魯鼓吹聲色犬馬,他的名號亦漸漸衍生出奢華飲食之意。而在猶太教傳統,他的名號則淪為旁門左道的同義詞。
梅蘭美德收信後置之一笑,不以為然。認為那封信不過是一場偽善的表演,此外無他。兩日後,拉比兼猶太哲學家卡多佐(Nathan Lopes Cardozo)於《以色列時報》(The Times of Israel)上刊出一封致瑟法迪拉比的公開信,嚴詞讉責瑟法迪的行徑,批其褻瀆神名(חילול השם, chillul hashem)兼令正統猶太教蒙羞,籲當地教會領袖予以糾正。他亦在信中指出前以色列首席拉比赫佐格(Yitzhak HaLevi Herzog)早就釋疑,驅逐斯賓諾莎之令僅於其在世之時生效。
12 月 1 日,當地教會領袖敏柯(Michael Minco)及雪里弗(Emile Schrijver)致函梅蘭美德,澄清瑟法迪的決定並未經長老會同意,且拉比實無權私自宣布他為「不受歡迎的人」(persona non grata)。而兩人認為梅蘭美德的拍攝申請完全合符常規,故歡迎他自由出入。據聞與此同時瑟法迪亦去信向梅蘭美德道歉,但梅蘭美德卻說他從瑟法迪處收到「新的惡言」(fresh maledictions)。
至於當年斯賓諾莎為何遭猶太教會驅逐呢?由於可供重組斯賓諾莎生平的檔案不多,此事尚存疑點。
其雙親本居於葡萄牙,為逃避猖獗的異端裁判所而遷往荷蘭阿姆斯特丹,並於 1632 年誕下斯賓諾莎。斯賓諾莎遂成長於當地的猶太社區,接受傳統的猶太律法教育。二十出頭喪父,遂綴學經商。23 歲即 1656 年時,當地猶太教會正式下令驅逐斯賓諾莎,唯詳列驅逐理由的文獻經已散失。現存檔案中,有一份以葡文寫成的摘要,透露當時猶太會堂長老會指控斯賓諾莎言行邪惡,斥他傳播異端信仰,而據知當時的斯賓諾莎尚未出版任何著作。相傳他隨即撰文一篇,闡述他為何不能同意猶太教,也許即日後《神學政治論》(Tractatus Theologico-Politicus)一書的濫觴。他更從此改用拉丁文名「Benedictus」自稱,取代源自希伯來文的「Baruch」,以表割席。
此外尚有旁證一則。1659 年時,修士索拉諾(Tomás Solano y Robles)及軍官佩雷斯(Miguel Pérez de Maltranilla)於馬德里受西班牙的宗教裁判所審訊。兩人均供出曾於阿姆斯特丹與一干信仰可疑的人等頻繁聚會,成員包括傳教士普拉多(Juan de Prado)及青年斯賓諾莎。據稱,普拉多與斯賓諾莎皆因背棄猶太律法而遭猶太教會驅逐,且兩人皆主張靈魂可朽,而上帝只能如哲學所證般存在。
上述的葡萄牙猶太會堂平日皆開放予公眾參觀,據聞斯賓諾莎即曾在同一建築中上過課,不失為認識此哲學家及猶太人移民故事的好去處。
參考讀物:
Melamed, Y. Y. ed. (2021), A Companion to Spinoza, Hoboken: Wiley-Blackwell.
原刊於作者網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