屏山聚星樓對出三幅地皮,將建過渡性房屋「光村」,上周五獲城規會通過項目。有屏山原居民反對興建,並在具 600 年歷史的古蹟聚星樓上,掛起多幅抗議橫額,包括「官迫民反 誓死保護屏山古蹟文物」、「光村摧毀文物徑」等,村民又圍封屏山文物徑古蹟,包括鄧氏宗祠等,謝絕公眾參觀。

《立場》記者今午到聚星樓及附近文物徑一帶了解,發現附近圍村貼有多幅反對建「光村」的橫額。而具 600 年歷史、本港唯一僅存古塔聚星樓,則被村民以竹棚圍封,塔上掛有多幅抗議橫額,包括「屏山居民堅決起光村」、「出爾反爾無誠信 全體民意枉斷送」等;門外也張貼通告:「由於政府帶頭破壞文物保育,鄧氏宗族決定全面封閉文物徑」,另古蹟辦同時貼上「暫今對外開放」的告示。除了聚星樓外,沿途文物徑包括「鄧氏宗祠」、「愈喬二公祠」,也被圍封及貼有同樣告示。

至於申請建「光村」的三幅地皮,現場所見,目前仍是一幅空地,並有鐵欄圍封,未能內進。鐵欄上同樣掛上村民「光村摧毀文物徑」、「政府顯專橫與日本排核污水落海何異」等反對橫額。

具 600 年歷史的聚星樓掛上多幅反對橫額,包括「屏山居民堅決起光村」、「出爾反爾無誠信 全體民意枉斷送」等。

遊客以為因疫情封古蹟

到訪鄧氏宗祠的本地遊客容小姐向《立場》表示,自己在附近一帶居住,曾聞朋友介紹屏山文物徑有百年古蹟,「聽聞有啲文化,想嚟睇睇」,於是適逢假日特意前來參觀,沒想過會被圍封,感到「掃興」。問及知否被圍封的原因,她表示不清楚,以為是疫情的緣故,圍封古蹟。

有村內租客則向《立場》表示,知道有原居民因不滿地產商興建「光村」,於是在聚星樓掛起橫額,並關閉祠堂。但他們認為有關做法消極,雖然「個啲文物係佢哋嘅,佢哋可以用呢個方法去迫政府」,但認為做法會影響參觀者,「真係唔知佢哋停到幾時」,「我覺得大家最好都係坐低傾」。

到訪鄧氏宗祠參觀的本地遊客望門興嘆,感到「掃興」。

原居民:「小部分人鍾意點搞就點搞」

問及原居民意見,逾 70 歲的鄧伯向《立場》表示,對於建「光村」計劃不會支持或反對,「小部分人鍾意點搞就點搞」。他指曾聞其他村民反對源於風水理由,「因為佢有座塔喺度」,怕影響運程,但他認為「一運二命三風水,條命生得好,風水有定冇都唔緊要」。

不過,他也擔心建「光村」後,外人增多,而地產商「因為佢起得嗰幾年時間,由一蚊租畀政府嚟起,政府起好晒,整好公路、排水、電力,當呢個集團都收返,佢就慳返好多工程費」,而「光村呢個計劃(7 年完結後)無講拆唔拆」。他又補充,有關村民行動已是第二次升級,政府並沒有諮詢村民意見,僅與村長、鄉事委員會等溝通。

聚星樓被村民以竹棚圍封,並掛上大幅「反對聲明」指強烈反對政府建「光村」,村民「誓死保護屏山古蹟文物」,如漠視訴求,將升級行動。

鄉事委員會:光村破壞風水

60 歲的原居民魚仔則向《立場》表示,自己對於建「光村」同樣沒有意見,「因為政府、社會大勢所趨、發展」。問及建屋是否會影響風水,他表示「封建時代已經結束咗,以前祠堂門口有條界,女子不能進入祠堂,依家唔同喇,係人都入得」。

屏山鄉鄉事委員會主席鄧志強上周六( 11 日)接受《商報》訪問表示,目前難言文物徑會封到何時,望市民見諒。他說,城規會雖然通過削減「光村」建屋單位,數量由 100 減至 87 個,但三處興建地點不變。而村民最反對是在聚星樓附近住人,「簡直破壞風水,同文物徑格格不入,同圍村有衝突」。他又說,早前曾向政府提議用祖堂地、廢校等地方建屋,總之不要在文物徑的地方起屋,但全不獲回應。

新世界發展去年宣布以象徵式 1 元租出天水圍站外三幅農地予社企「要有光」,興建原定為 100 個單位的過渡性房屋「光村」,涉及地皮面積約 2.8 萬平方呎;城規會上周五( 10 日)通過項目,並批准縮減規模至 87 個房屋單位,但仍引起屏山居民不滿。

光村選址於聚星樓對開一幅空地

本研社:光村用地業權原屬鄧姓原居民

「本土研究社」曾跟進調查,翻查「光村」三幅土地選址的業權紀錄,發現業權人原屬多名鄧姓人士,但他們於 1997 至1998 年賣地予新世界旗下「偉鵬發展」公司,當時三幅農地出售呎價高於當時平均市價,鄰近聚星樓以南面的選址估計以約 1,000 元呎價出售。

本研社發現,賣出的其中一幅的鄧氏祖堂地,當時祖堂司理鄧公諒,即現時屏山鄉事委員會會務顧問,曾在鄉事委員會的會議中提出反對起「光村」;而計劃中最接近聚星樓、最具爭議的南面選址,當時其中一位賣家與鄧氏(Tang Kwan Chi),於 2006 年也曾公開表示要保育屏山鄉村。

古蹟辦資料顯示,屏山文物徑是香港首條文物徑,1993 年開幕,長約 1.6 公里。設立屏山文物徑的建議由古物諮詢委員會提出,費用由香港賽馬會及衞奕信勳爵文物信託贊助,並由古物古蹟辦事處和建築署負責籌備和安排。

《立場》正向運房局本查詢,尚待回覆。

撰文 l 何逸蓓
攝影 l H.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