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志】在銀河躺臥的葉漢良(二)
上回提要:葉漢良在粉嶺培靈學校唸到六年級,因之前成績不夠標青,被學校編入「禁考升中試」的一班(全校一半學生也是這樣)。怎麼辦呢?
葉漢良氣定神閒說:「你不能考升中試,但依然可以畢業,想讀中學就要自己去叩門。」那是1966年。
結果有兩間中學願意收他,一在元朗,一在大埔。假如他選擇入讀這兩間中學,人生軌跡應該截然不同,「卡龍」也可能變了「卡門」(講笑,勿打頭)。然而世事無常,畀你估到就唔係葉漢良。
開學前,葉父忽然改變主意,「老豆對我還是有期望的。他覺得,如果我將來入到『衛生幫』或恆生銀行,就是人上人了。不知從哪裏聽到些意見,有天他跟我說:『阿仔,你都係考返會考好喎。』我冇所謂,老豆叫做乜咪做囉。」因為爸爸一句話,葉漢良轉校入了打鼓嶺嶺英公立學校,重讀小六,決意考一次升中試。
學校易改,本性難移。別以為葉漢良從此修心養性,矻矻苦讀。沒有,他只是繼續遊山玩水。但因為去年已把課程學過一次,再學便易如反掌,得心應手了。當時一年要考六次試,上學期三次,下學期三次,「考了六次第一,勝之不武啊。」葉漢良升中試成績優異,不負厚望,被派到名校英華書院。
由鄉村小學留級生,變成九龍塘名校生,人生的大起大落,莫過於此。問他對培靈的感受,也只是淡淡然回應:「學校只是按平時測驗成績,把我編到不准考升中試的一班,但你點知我考公開試嗰陣,唔會打醒十二分精神考得好啲呢?」
近日他搬到英國,翻出舊物,看到中學的成績表,校內試很多科也是D或E,但一到會考就統統變成A了。葉漢良就是這樣的一種人,不管做任何事,也不多花力氣勞形損神,可謂活出庖丁解牛的哲理。他憑實力示範了「躺平」之道:用兩分工夫,做出八分效果。
話說回來,不努力唸書也能考取好成績,是因為葉漢良夠聰穎,抑或跟他家中的井恰恰開在文昌位有關呢?大概只有天知道了。
四、鐵路軌上行走的日子
六、七十年代的英華書院,位於九龍塘牛津道,是香港最歷史悠久的名校之一。葉漢良說英華跟很多傳統名校不同,「當年拔萃、喇沙之類,多數收的學生都來自中產貴族家庭,但英華則是一所平民名校,像我這類鄉下仔也入到。」
葉漢良能夠由打鼓嶺小學,一下子升上九龍塘名校,除了多得英華願收「平民」學生外,另一原因是當年升中派位制仍未「完善」,不像現在這樣畫地為牢,嚴分校網。你住粉嶺上水元朗,無需孟母三遷,也一樣可選九龍甚至港島的學校。考入了英華當然是好事,但當時的交通也夠他受了。
葉漢良回憶上學情景,又不覺得太辛苦:「當時很多粉嶺同鄉跟我一起從新界出發上學,包括廖長城、廖長江。上學路程很遠,由我條村到火車站,急步走路要二十分鐘,車程大約四十五分鐘,在旺角火車站下車,步行到牛津道,你話幾耐?當時有條捷徑,落火車後不要出火車站,一直沿着路軌走二十分鐘,行到九龍塘有個鐵絲網,你就從『狗窿』鑽出去*。」
葉漢良每天都這樣長途跋涉上學。早上五點幾起床,搭六點或六點半的一班火車,然後在路軌上步行,穿過「狗窿」,趕在八點前回到校園。
* 少年你太年輕了,當年仍未有九龍塘站,只有「狗窿」。九廣鐵路的九龍塘站在一九八二年(即葉漢良大學畢業後七年)才啟用。
五、洋溢「星味」的中學
在葉漢良的青春回憶中,英華是怎樣的中學呢?「學校很鼓勵學生參與課外活動,藉此實踐德育。不管你喜歡什麼,都可以玩,音樂、攝影、球類運動⋯⋯五花八門,各適其適。」懶洋洋的葉漢良自言,一生體能最活躍、最sportive的日子,正是這段時間。他對音樂、攝影的愛好,也是中學年代開始培養的。
今天香港學校的早會,時興講「南京大屠殺」、講「愛國」;但葉漢良唸書的年代,學校會邀請不同界別的嘉賓,如港大法律系的創系教授伊雲士(Dafydd Meurig Emrys Evans),到校跟學生講不同的題目。葉很記得,第一次聽到「做香港人要有歸屬感」這句話,就是伊雲士教授來早會演講的時候。由於這個淵源,不少英華生對港大法律系很有好感,升讀大學也選擇唸法律,有些更成了法律界名人。
葉漢良描述當年的英華,用了兩個很特別的字詞,一是「溫柔獨裁」,一是「很有星味」。
什麼是「溫柔獨裁」呢?葉漢良說,英華有英式寄宿學校的特色,軟硬兼施,柔中帶剛。他記得校長艾禮士(Terence Ivor Iles)有一天入課室,溫和地呼籲同學捐血。「現在並非事必要你捐——」他頓一頓,「但明天最好捐500cc血!」
又有一次,校長帶着訪客巡堂,經過葉漢良的班房時,忽然聽到一陣怪聲,於是入來叫全班起立,要求搗蛋者坦白。所有同學面面相覷,屏息靜氣。彼此僵持了一會,葉漢良突然舉手認錯。是他搗蛋嗎?
他說:「我覺得根本沒有怪聲,是他自己無中生有,費事僵持喺度,我自己認咗佢就算。當時其實有點英雄心態,可能跟自小受教會影響有關,不想看到其他同學受苦。」懲罰是見家長,那時的訓導主任叫陳耀南。「有沒有記過也不重要,我對這類formalities永遠不在乎。」
說這間學校有「星味」,不只因為它的舊生有其時剛出道的許冠傑,更因為校長、教師也常常在電視台亮相。校長艾禮士有一份兼職,是在明珠台報新聞,而中文老師陳炳星——後來當上新會商會陳白沙紀念中學校長——有段時間亦兼職做新聞報道員。
葉漢良飲水思源,一直很感激英華的教育,老師上課時會講很多課外知識,並介紹好書給學生,你想學多少,全憑自己決定。那年代,儘管多數人生活仍然艱苦,但學生的思想沒有「框架」,教師也無需害怕「舉報」,你的肉身可沿着路軌散步,靈魂可躍上雲端跳舞。葉漢良的青蔥歲月,就是在英華這種「傳統中帶點不羈」的氛圍中度過的。
六、大學畢業就失業了
葉漢良是繼許冠傑之後,另一個憑預科中國文學A級成績考進港大的英華仔。他沒有選比較「實際」的法律系,而是唸自己喜歡的中文與比較文學。比較文學的訓練,使他有一種跨學科、跨文化的視野和思維,後來他研習紫微斗數時,也助他突破前人的盲點,更上層樓。
唸大學的三年,葉漢良似乎秉承了中學老師和校長的傳統,一改他散漫自由的生活風格,變得非常「努力」——去做兼職。一星期有三至五日,他一邊唸大學,一邊在私立中學兼職教書(不是教夜校,是教日校)。
如何還有空上課呢?難道葉漢良是時間管理大師?他自己也笑了,「我上堂,只是在year one的頭一個月,和year three的最後一個月,但係啲老師記得我。」記得他,是因為不上課也成績優異嗎?不,只是那時候他電了個爆炸頭,令人一見難忘。
儘管實際上課的時間不多,但到了關鍵時刻,葉漢良也會在圖書館閉關,啃下一本接一本磚頭那麼厚的書。「那時的港大很自由,信任學生會自己學習,懶理你上不上課,更不會洗腦。」一九七五年,葉漢良以不過不失的二級榮譽成績畢業。
那時代港大畢業生是天之驕子,可惜天意弄人,「非典型」的事件再次發生在葉漢良身上:他寄出無數求職信,居然全部石沉大海,同學中就只有他遲遲找不到工作。是因為成績差嗎?不是。是操行問題嗎?更不是。末了我問葉漢良:「閣下寄求職信時,請問有沒有附上照片呢?」
答案是:「有。」
謎底終於揭開。你的髮型如何,求職成功率也必如何。畢業即失業的葉漢良,到底會不會捍衛他的爆炸頭,抑或選擇妥協轉髮型呢?欲知後事如何,且看下回分解。
後記
這訪問做了很長很長。葉漢良先生由他的求學工作生涯,談到歌詞、文化、術數,以及對香港局勢的看法。訪問有文字紀錄,也有錄音(部分會放在Patreon),每周將定期更新,敬請留意。
葉漢良受訪錄音精華(一):
https://www.patreon.com/posts/59983056
以下是葉先生本人開設的專頁,由《斗數卷》作者及學生共同創作和管理,歡迎對術數有興趣的讀者瀏覽:
https://www.facebook.com/Ziweiseri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