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片來源:工業傷亡權益會

工業傷亡權益會今日(21日)公佈今年跟進的 73 宗職業死亡個案,包括涉及 20 宗從高處墮下及 24 宗猝死。其中涉及建造業的意外有 31 宗,佔超過總數字超過 4 成,以高處墮下致死個案最多。權益會分析指,除行内風氣輕視安全外,絕大部份大廈外牆或室內均不設牢固點,令工人無法實施防墮措施,僱主及物業管理公司安全意識亦薄弱,建議政府嚴格巡查,及大幅提高違反職安條例的罰款。

圖片來源:工業傷亡權益會

工業傷亡權益會表示,今年已記錄及跟進的職業死亡個案有 73 宗,涉及在工作場所因意外死亡的有 49 宗,其中有 20 宗屬「高處墮下」,另有 24 宗猝死。涉及建造業的意外最多,有 31 宗,超過總數字的 4 成 2,其中 16 宗涉及「高處墮下」。

大廈外牆不設牢固點 行内風氣「怕死就轉行」

單單在今年下半年已經有 4 宗「飛棚」(即懸空式棚架)致死意外,權益會分析指,香港絕大部份大廈外牆或室內均不設牢固點,導致工人會因無位扣繩而無法做防墮措施;工人嘗試在後樓梯或走廊石屎牆尋找適合位置作牢固點時,往往被物業管理公司拒絕。

會方提及建造行業有輕視安全風險的文化,部份僱主更不會提供安全裝備,而新人入行時,被教授的往往是「大膽」而非保障安全,「告誡新人怕死就轉行」,有工人曾指擔心扣繩做好安全措施,反而會被解僱,令高處墮下的意外時有發生,建議政府在短期內嚴格巡查有否做足安全措施,長遠應大幅提高違反職安條例的罰款、以牌照制監管棚公司。

工務工程致死包括小蠔灣污水處理廠意外 涉無防護裝備下工作

另外,有 12 宗死亡個案屬於小型工程,包括有冷氣技工懷疑因梯台翻倒墮下,及有裝修工人在天花板髹漆期間失足越過露台欄杆墮地。會方表示,小型工程的安全一般容易被忽視,讓人有危險程度有限的錯覺,令僱主在安全保障上傾向投放較少資源,建議政府加強小型工程安全問題的宣傳及監察。

亦有 6 宗工務工程的死亡意外,如有工人未獲個人防護裝備下,在小蠔灣污水處理廠沙井內的 6 米平台墮地身亡。會方批評政府部門有將工程外判時,連帶安全責任一併外判,質疑處方沒有做好監管。

歡迎職安健法例加辣 蕭倩文:樣樣都冇做都抵打啦

職安健法例罰則超過 20 年無修訂,權益會歡迎指勞工處早前建議將職安健法例的最高罰款金額由原來的 50 萬元調高至 5,000 萬元。惟在部分商界反對下,處方大幅下調最高罰款至約 2,000 萬元。

權益會總幹事蕭倩文容對大幅下調最高罰款並不感到意外,「由頭到尾都估到會打折,但至少要有個姿態係重視(職業安全)。」她指商界有過慮的情況,「個邏輯就係你唔係想攞佢哋啲錢,係想阻嚇或者警戒。有做好其實就唔需要過慮」她提及要觸碰到最高罰款並不容易,「如果要做 1 至 10 項(安全措施),佢樣樣都冇做,咁都抵打啦。」

籲就「過勞死」補償立法 令家屬釋懷

今年 8 月,政府公布的《綜合住戶統計調查按季統計報告》,指港人平均每周工時中位數為 44 小時,香港去年更被《2020 年工作與生活平衡城市》報告評為「最過度勞累城市」。權益會指,處理的 24 宗猝死個案中,有個案涉及一名每日工時約 15 小時的麵包師傅。死者每日僅得 15 分鐘用膳,暈倒猝死時手上更拿着一枝茄汁,等待麵包出爐,惟最後未被勞工處接納為因工致死。

權益會建議政府就「過勞死」補償立法,由勞工處調查個案,減低家屬的奔波申請法律援助的負擔。權益會提及,即將撰寫過勞死報告,並與懷疑過勞死的工人遺屬推動立法,呼籲勞工處以誠懇的態度正視訴求及與民對話,又形容若勞工處繼續不作為,只會有更多的家屬因未有合理交代而無法釋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