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犬山記》電影劇照

《犬山記》(The Power of the Dog)的確是今年的年度最佳之作之一。這是紐西蘭女導演Jane Campion繼2009年的 <Bright Star> 後的首部長片。電影早前在威尼斯影展大放異彩,並奪得影展最佳導演殊榮。在各地評論亦非常叫好,是全球多名資深影評人的年度十大之一。

看畢《犬山記》,我突然想起《綠薄旅友》(Green Book) ,那是第91屆奧斯卡最佳電影獎得主。不過,之所以聯想到此片並不是因為這兩部電影有任何相同之處,反而是它們在好電影定義下的差異。

《綠薄旅友》的故事透過「一黑一白」的配搭直接道出美國六十年代非常嚴重的種族歧視問題,片中出現了不少白人欺負有色人種的劇情,旨在說明暴力不能解決問題,又有正氣凜然的金句來發放正面訊息。無疑《綠薄旅友》 很容易入口,所有電影的訊息都直接放在觀眾的眼前,甚至用大量對白說出大道理。只是,這種「餵食方式」的表達手法讓觀眾在不需要思考的情況下就能取得電影留下的信息。可是,沒有咀嚼過電影的內在意義,又不用代入角色的感受,電影留下的印象未必可以歷久常新。

反觀《犬山記》,它低調含蓄地讓觀眾了解主角的經歷。

(以下有少量劇透)

電影沒有明確表示Phil (Benedict Cumberbatch) 是一名同性戀者,但透過在中段他在自己的秘密基地自我陶醉,及在這裡埋藏的一些同性色情刊物,觀眾對Phil一直隱藏的身份已經略知一二。

三十年代的美國還是非常封閉(電影改編自的小說背景是五十年代),完全容不下同性戀的概念。Phil是一名牛仔,生活在一個極度剛陽的圈子中,他更加需要好好隱藏自己的性取向。電影有不少關於牛仔工人日常的情節,存在沙塵滾滾的牧場馴服野馬,也有聯群結黨吵吵嚷嚷,這些粗獷又喧鬧的場面與Phil獨自在叢林中的幾幕戲成了一大對比。那是Phil能喘息的地方,在這裡他與天地融為一體,回歸自然,展露真實的一面,這幾幕戲平靜又穩定,Phil的感性也讓人了解到他在人前隱藏真我的寂寞。

Phil的過去沒有直接出現在電影中,但他會在日常憂傷地徐徐說起與故友Bronco Henry的瑣碎事,又會小心翼翼打理其故物,而在叢林獨處時拿著印有「BH」簡稱的手帕輕撫自己的身體,我們知道他是有一段痛苦的過去。

以上讓人物建立在字裡行間,留下深刻的印象,也提升了電影尾段戲劇性的發展。與主角對立的角色們也是非常立體,尤其是Peter (Kodi Smith-McPhee) 角色上的獨特之處。他特選了一雙白色的網球鞋去造訪牧場,已證明他是不會妥協的性格,與他軟弱的外觀對衡之下,這個人是深不可測的。看似內向被動的他之後捨棄那白球鞋,換上牛仔靴討好Phil,在Jonny Greenwood配樂的暗湧推動之下,畫面釋出不穩定的懸念。

電影的結局殺觀眾一個措手不及,但即使再迂迴曲折的劇情,電影依然沒有放聲高調的敘述,只是利用一個動作,一個笑容讓觀眾去併湊出主角們的下落。如此高明的表達手法,實在讓人對電影念念不忘。

 

作者Faceboo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