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為光音作證——潘源良香港誌記》是由曾任《壹週刊》副總編輯的資深傳媒人余家強,訪問曾涉足多種媒介的創作人、人稱浪子詞人潘源良,寫成十八篇文章;每篇再附一篇「潘記」,是潘源良親筆補充的延伸看法與記憶。本文為書中章節試讀,一饗讀者。

潘源良投身媒體始於收音機,與《 齊唱新歌 》相關,1978 年基督教機構突破辦廣播節目《突破時刻》,潘源良作為信徒熱心參與,其時他剛由中大歷史系轉讀新聞系二年級。 

《突破時刻》由《空中突破》(1975)演進而成,洽用了商業一台週一至週 五晚黃金時段,主題關懷社會,由商台朱明銳監製,實際操作靠一班團體義工。「 人才濟濟,較資深的有陳港開、文潔華( 後來成為大學教授 )、其後 有年紀輕輕的黃耀明(後來成為 DJ 及歌手)、還有我和周耀輝(後來同為填詞人)等等。」潘源良憶述:「商台租出時段,一定不可能照市價收費了, 勝在節目具意義。年輕人投入度高,每個環節播出半至一小時不等,由構思、 資料蒐集、訪問到剪帶搞足幾天。剪帶,指真的落刀剪用膠紙黐錄音帶,剪接完又檢查效果。不敢說滿足感,但有強烈的完成感,每次都想下次更好。 當年沒互聯網,能夠在收音機公開發表是件大事。我們認真製作,記得俞琤 (商台話事人)點名讚過我們的 jingle( 節目短序 )。 

「 因為宗教協調性,不會爭功勞,往往主持只兩人,但幕後一齊開會、撰稿的共六、七人,無話要所謂成名的。與現在 KOL 不同,從意見領袖(Key Opinion Leader)這稱號注定,搏出位成了常態。」 

潘源良唸新聞系,本身具備報刊《新沙田》的編採經驗,入手《突破時刻》 的範疇即頗全面。順帶一提,當日中大新聞系一屆才二十人左右,連同浸會傳理系亦人數不多,迎向傳媒盛世,所以那幾年同學們都迅速在業界各據要津了。反而後來學額倍增,傳媒卻日漸式微,畢業生供過於求,入行困難。 

潘源良永遠記得自己負責的環節叫〈開心關心〉、〈旺角北角沙頭角〉,名字已經反映熱心服務,落手落腳,日間要上堂和兼職,晚上錄音常至夜深, 也忙得快樂。為何替 TVB 新聞部兼職賺外快,替《突破時刻》卻願意白白付出?他坦承義工就是義工,本身就有意義嘛,做了兩三年,到大學畢業才離開,還介紹朋友接手。「我摸清楚自己工作興趣在有 visual 的,應該向電 視和電影發展。但電台訓練我對聲音敏感,尤其製作 jingle,於音樂和用字千錘百鍊,亦幫到填詞。」 

等到重返收音機客串,要待千禧後作為足球評述員了,串連一群講波手足的節目《球迷集中贏》,也樂在其中。 

至於作為填詞人與電台打交道,倒不熱衷,他對商台後來獨攬兩位偉文 — 黃偉文和原名梁偉文的林夕形同決定流行榜,頗有微詞( 見後文章節 )。「 等到互聯網崛起,聽歌碎片化,電台驟成夕陽行業,還剩幾多人聽呢?可能司機一族,定了型,如何尋求突破?我真不知道。 

「 電台已經欠缺主動性,還能否助攻音樂呢?能夠固然好,大家在觀望。流行榜和頒獎禮,有總好過無,卻先要有人注意理會,才可以談公信力。」 

回憶美麗,那戇直那正能量,如果人生一直保持,該多好呢?潘源良苦笑說: 「 是很難保持的,曾經有過也好好。人生過程就是去發現去認識去嘗試去取得,當我發現,基督教甚麼都講福音,其他範圍就似乎無心處理,尤其我學傳播,不可能只傳播單一訊息。」 

與電台生涯同期,1981,來到大學最後一年,潘源良以學生作品《寓言》參加香港國際電影節,在短片項目獲獎,交流時間認識了女朋友( 日後第一任 太太 )。「 她讀浸會傳理系,也有參加比賽,談起彼此是基督徒,於是一齊 返聚會 ...... 

「 回看只覺自己是在開快車,當時太多事情,學習、做義工、求職、轉工,天真的想法,感情唯求愈快 settle 愈好,然後專心開展自己的創作和事業。 所以我當時的早婚,是個不成熟決定。講得衰 ,我利用她取得一個穩定的名份,是滿足自己向前衝為目標。 

「 那一輩圈子的男人很多如此,爭在認不認和離不離婚收場。」 潘源良 1983 年結婚,1986 年仳離。 

 

【潘記關於「 香港人 」身份的二三事 

之前説過在我成長的六、七十年代,「香港人」的誕生逐漸成型。後來論者概括描述「香港人」的特質頗多,粗略包括:現實、勤奮、自信、好學、精於應變、重視效率、追潮流、服膺普世價值、等等,等 等 ...... 

我是看著這些特質怎樣一點一滴,因應著這小島的客觀人口地理環境, 因應著這幾十年間公民與施政的互動效應,如繁花點點一一綻放的。 說現實,因為港人多從亂世中逃難而來,生存與基本生活優先。地少人多、各展所長,也自然養成了勤奮之道。等到暴動後穩定下來,社 會出現了有效的往上階梯,自信與好學就隨之而來。城市節奏愈見急速,應變與效率也愈見精準。加上東西文化源源注入,尖端科技、思想、風氣、玩意等,也就滋養出本地的新潮。 

當然,一個銅板有兩面。這些特質也具備了隱而未顯的負面可能。說現實,當然可以變得錙銖必計、不近人情。此所以會發展出「納米 樓 」、籠屋劏房。勤奮求財工作成癮,也會犧牲了親屬關係,誕生家庭問題。自信、好學加上應變效率,也會使人蛻變成「世界仔」,將其他人視為利用工具。至於追趕潮流,吹捧偶像,不免會令視野心胸狹窄,錯失欣賞許多其他作品的優點 ...... 

不過,「香港人」在初生之際,確實神氣清朗,叫世界眼前一亮。這 個階段有件我覺得非常重要的事,就是在七十年代出現的「 越南船民接收事件 」。當時香港經濟正值起飛,市民安居樂業,正要在各個層面向世界探首。這事件背景本來與香港無關,但由第一艘船登陸開始, 斷續擾攘十多年,成為官民上下都有感的社會議題,連熱播的電視劇、 電影都就地取材。最終「香港人」一起學會了人道立場、國際互助、 關愛精神等高尚品質,昂然與世界接軌。 

此後,香港人於普世相扶的慈善事業,幾乎從不缺席,也成為了國際NGO 的重鎮。八十年代開始,電台每年有一個名為「饑饉三十」的 籌款活動。當時我拿了羅大佑的〈亞細亞的孤兒〉做二創,寫下了 86 年大會的這首主題曲 ...... 

 

〈 塵土原是無疆界 〉 

作詞:潘源良
作曲:羅大佑 
編 : 盧東尼 
監製:朱明銳/黃祖輝 

塵土原是一片 誰定你我疆界
饑荒的一塊地 也可通往這一帶
假使我未有 為遠方需要著想 
等於已負了 泥土中的債 

人生同是飄泊 無謂你我分界 
彼此關心努力 困苦可以消解 
可否說句願意 遞出堅壯的手 
一起以熱愛治療苦楚那一帶 

今天捐出費用 原是出於關懷 
今天高歌信念 要將苦痛開解 
今天我要學會 用真心作郵差 
將溫暖運到地球的每一帶 
塵土原是一片 誰定你我疆界 
饑荒的一塊地 也可通往這一帶 
假使我未有為遠方需要著想 
等於已負了泥土中的債 

今天捐出費用 原是出於關懷 
今天高歌信念 要將苦痛開解 
今天我要學會 用真心作郵差 將
溫暖運到地球的每一帶 
人生同是漂泊 無謂你我分界 
彼此關心努力 困苦可以消解 
可否說句願意 遞出堅壯的手 
一起以熱愛治療苦楚那一帶 

人生同是漂泊 無謂你我分界 
彼此關心努力 困苦可以消解 
可不可以遞出 我哋堅壯的手 
一起用熱愛治療苦楚那一帶 
塵土原是一片 誰定你我疆界 
人生同是漂泊 無謂你我分界 

塵土原是一片 誰定你我疆界 人
人生同是漂泊 無謂你我分界 

 

購買連結:http://www.hkliteraturehouse.org/shop/jlrpk5sn97k3tesp3hgwtkgye7pe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