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9 年 5 月 13 日,三島由紀夫接受「東大全共鬥」邀請,到東京大學出席辯論會,與現場約一千名學生進行辯論。

【文:劉蘭】

《三島由紀夫:最後思辯》(原名:《三島由紀夫 vs 東大全共鬥》)一片記錄了 50 年前在東京大學(簡稱東大)舉行過的一場傳奇性辯論大會。六十年代末的日本正處於政治熱潮時期,理想化的社會主義和共產主義成為年輕大學生們趨之若鶩的革命主導思想,學運之激烈比起近年之香港,更有過之而無不及。偏偏東大畢業,日本文壇巨匠三島由紀夫,卻是以守護日本天皇和傳統正道的身體力行者,自己更成立了民間右翼青年軍「盾之會」。他於 1969 年 5 月,應東大左翼學生組織「全共鬥」之邀,隻身前往東大駒場校區 900 號教室,參加一場「全共鬥」學生的千人辯論大會。

這場被形容為三島「以一敵千」的意識型態大對決,由「全共鬥」學生代表,和三島就暴力本質、校園解放區問題,政治與文學的關係、以至天皇的存在需要等議題展開論戰。本來期待火藥味濃,甚至會出現打鬥的暴力場面,結果是一場精彩和激烈的舌劍唇槍。學生代表中,有「全共鬥」首席辯論家稱號的芥正彥,當日表現可謂咄咄逼人,三島卻是一直保持耐性,並以辛辣而幽默的回應來化解進擊。這場辯論會最終固然沒有誰壓倒誰的結果,卻展現了一所一流大學,應能容納不同政見和價值觀,並提供自由和開放的討論空間的重要性。

這是一場飽含著熱情的信仰,和對世界憤怒的質疑,但始終保持理性的辯論。在往後一年,三島在自衛隊基地,向軍人宣揚其政治理念失敗後切腹自殺,結束了他風風火火的一生。而「全共鬥」在日後,亦因過於激進漸失國民支持,並受到日本政府的鎮壓而式微。當年激辯的左右雙方,在各走極端後亦各自凋零,日本也由 60 至 70 年代的政治狂熱,逐漸轉化成向錢看,政治冷感的國度。紀錄片最後訪問了幾名在辯論現場的「全共鬥」學生,包括當時意氣風發,卻已經成為白髮老人的芥正彥,在歲月和現實的消磨下,改革社會的熱情,早已剩下一頁頁發黃了的記憶。

歷史像一面充滿嘲諷意味的鏡子,連結到今日香港,當年日本的左,尤如現時反抗權威的香港學生,當年保皇的右,在今天香港又成為了左,究竟如何為正邪對錯定下分界?正如本片導演豐島圭所說:「希望這場辯論,能讓大家覺得他們在討論的事情,和生活在現代的自己有關」。《三島由紀夫:最後思辯》的面世,即使歷史事件相隔 50 年,電影依然沒有過時。但這樣高水平,火花四濺的辯論,卻是可一不可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