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irror 演唱會(Nasha Chan 攝)

【文:JK】

筆者蒙《立場新聞》的一篇專題〈數據故事:崩壞一年,陪伴香港人的是什麼歌?〉以及《音樂滿瀉》的一篇〈香港人的頒獎禮情意結〉感召,寫一篇關於 MIRROR 的文章。

2021 年,MIRROR 男團在城市裏的熱度毋容置疑。由年初姜濤一人奪得「我最喜愛的男歌手」、「我最喜愛的歌曲大獎」;年中 MIRROR 演唱會狂熱、《調教你 MIRROR》、《大叔的愛》熱播;今年盛夏,鏡仔密集式推播新作品;到年尾的三週年慶祝活動、音樂平台公佈的初賽結果。每逢鏡仔出席公開活動,總是萬人空巷,塞爆商場和街道,乃至大街小巷都會看到他們的身影。

有人問我:「點解 MIRROR 咁都紅到?」要精準地回答這個問題並不容易,但道理其實也很簡單,當我們餓了便會找東西吃、當我們倦了便會找地方放鬆休息、當一個社會需要在緊張的氣氛和強烈的無力感下尋求一點慰藉,自然就會找各種各樣的娛樂。MIRROR 走紅,除了他們自身的付出和努力之外,很大程度上是「時勢做英雄」,與〈《紐時》專文剖析 Mirror 熱潮原因:為香港帶來罕見的團結快樂〉內列的觀點相同。

筆者與 MIRROR 結緣很淺,也很晚。筆者最初認識 MIRROR 的是在年初叱吒頒獎典禮,姜濤奪獎後社交媒體鋪天蓋地的報道。當時,我只聽過他得獎的歌曲《蒙著嘴說愛你》,又或者各式各樣的惡搞改版,對 MIRROR 的認識就止於此。後來筆者偶爾在音樂串流平台下的隨機播放歌單聽到鏡仔的歌曲,覺得好聽悅耳的就會按讚,殊不知播放歌單就填滿了 MIRROR 的歌曲,或者這就是筆者「入坑」之時吧。後來應該是追《調教你 MIRROR》、《大叔的愛》吧,還很記得當時每天討論區、社交平台都在討論劇情,YouTube 都是劇集的剪輯。筆者敢說,《大叔的愛》讓很多香港人期待趕回家「打開個電視」。

熱潮一浪接一浪。由今年七月起,鏡仔連珠發炮,推出了十四首新曲(不把重新編曲的版本計算在內)。單從 MV 點擊率,各首歌曲都有過百萬點擊,甚至突破千萬點擊。鏡仔的作品亦佔據了各音樂串流平台流行榜的位置、「叱吒我最喜愛的男歌手」五強中有四位都是鏡仔,MIRROR 亦打入「叱吒我最喜愛的組合」,「叱吒我最喜愛的歌曲」五強中有三首是鏡仔的作品,種種成績都令鏡粉感到鼓舞、自豪。

但 MIRROR 走紅,作為鏡粉,我感到欣喜同時亦感到擔憂。

筆者先談鏡粉。現時鏡粉面對最頭痛的問題是「內憂外患」。

先寫「內憂」。早前阿祖在《調教你 MIRROR》應該「狠狠地調教」了 MIRROR,相信團內的關係應該不會太壞,至少外表上暫未發現異樣。反而最令筆者詫異的,是鏡粉之間的關係。飯圈內有一個說法叫「毒唯」,即是只追隨團內某一位(或某一些)團員,而對其他團員或粉絲圈進行各種惡意攻擊行為(按:筆者尚在學習飯圈文化,如有錯漏還望多多指教)。各種不友善的行為,不論是否鏡粉,都會讓其他人難受,旁人亦覺得鏡粉圈在分化、在內鬨,似一盤散沙。鷸蚌相爭,恐怕無人得利。其實「唯」與不「唯」,是無可不可的,因為 MIRROR 有十二個鏡仔,各有所長,各有不同性格,自然就會有鏡粉投其所好。筆者也不是要所有鏡粉圈都要「friend 過打 band」,但至少不要「中毒」。只要對自己喜愛的鏡仔和鏡粉圈劃一個健康的界線,對外的都表示理解和尊重,或許這將會是鏡粉們追鏡的一大課題。然而,筆者已經開始擔心頒獎典禮過後,鏡粉圈之間的惡鬥。

再寫「外患」。部份鏡粉因 MIRROR 走紅而感到自豪,甚至到了一種過份「自我膨脹」、「夜郎自大」的地步。在不少地方也會看到「冇 MIRROR 點會有人聽廣東歌」、「冇 MIRROR 點會帶得起香港樂壇」的說法,實在令人感到痛心。其實香港樂壇並不如他們所想的那麼狹窄,不論是藝人、唱作歌手、乃至作曲作詞編曲監制人都窮盡他們畢生的努力,為香港樂壇貢獻,更何況香港樂壇有很多很出色的藝人樂手。在情在理,MIRROR 僅僅是近年香港樂壇滔滔洪流裏的一個組成部分,與其說誰影響了誰,倒不如說香港樂壇的成員都在參與着這個「大時代」— 互相學習、互相以最好最美的作品來滋養着香港樂壇的土壤。MIRROR 不會是樂壇的壟斷者、也不是樂壇的「一哥」,我們最多只能主觀地衡量 MIRROR 在樂壇裏份量的多寡。

MIRROR 紅了,自然就多「haters」。這似乎是人類的共同宿命,無法避免。當中有些 haters 一提起 MIRROR 或鏡粉就作出惡意的行為、冷嘲熱諷、人身攻擊,確是無可避免,亦難以改變他們的想法,與他們鬥氣確是浪費氣力,也顯得自己小家。我亦留意到不乏「善意的 haters」,他們不帶惡意,甚至有些時候理性地批評鏡仔或鏡粉的不足或者不是,實屬難能可貴。部份鏡粉護主心切,很多時候這些來自「善意的 haters」的善意批評,無法容得下半點批評,向他們留下更惡毒的言論,更枉論理性討論。其實飯圈內很容易築起一個「同溫層」,大家對偶像都有相似的想法,很容易不知不覺間變成互相「圍爐取暖」,漸漸對順耳的意見麻目,而容不下他人半點逆耳之見。但不論偶像或粉絲,都並不是完美無缺,作為粉絲,隱惡揚善、出盡全力支持應援自己的偶像是人之常情,也是樂見的,但無限放大其優點,而對他人善意提出的缺點就作出攻擊,實在是極不理智。

有時候,追鏡也許會追到頭腦發熱的程度。筆者很同意一句話:「粉絲行為,偶像埋單。」因此,定時提醒自己,追鏡同時也要做一個好的鏡粉。

筆者再談 MIRROR。

MIRROR 用三年的時間由一隊不被看好的男團,成為香港亮眼明珠,的確有數不盡的努力和辛酸。MIRROR 在這兩年(尤其今年)賺取不少熱度,也看到不少成績和進步,但熱度往往與實力沒有必然關係 — 正如有的走「偶像派路線」、有的走「實力派路線」;而「我最喜愛的」未必等於「最有實力的」。MIRROR 在很多人心目中仍然是走「偶像派路線」,難聽一點是靠外表包裝。而要在娛樂圈站得穩、走得遠、要成為姜濤所說的「亞洲第一」,多寡也要實力。

筆者不太了解整個香港娛樂圈,因為娛樂圈實在太廣太闊,娛樂圈媒介太多、層出不窮,亦難以找到規律,要深研恐怕費神也費力,但我略為觀察了香港流行樂壇的常態,希望鏡仔以此為「鏡」。容筆者舉幾個例(按:客觀陳述、借例來說明香港樂壇變化之大,並無貶低任何人之意,也不是直接與 MIRROR 比較):

  • 吳業坤以新人姿態一派台便勇奪多個樂壇獎項 —「新人」獎、「我最喜愛的男歌手」、「最喜愛歌曲」,當年的熱度、新聞話題也不時圍繞着吳業坤,但恐怕新鮮感來得快,走得也快,現在吳業坤大勢已去、不復當年勇。
  • 樂隊 Supper Moment 由 2013 年《世界變了樣》大碟,單憑一首《無盡》快步登上樂壇寶座 — 組合獎、「我最喜愛的組合」。當年 Supper Moment 辦演唱會,也幾乎是一票難求、黃牛票有價有市。但自 2019 年起(反修例運動前),人氣開始回落,亦不幸在 2020 年捲入政治漩渦,成為了「壓垮駱駝最後一根稻草」,現在亦不復當年勇。
  • 近兩年間,很多老一輩的天王天后級歌手藝人,如陳奕迅、容祖兒都被樂壇新洪流漸漸取替,縱使偶有新作品及大型演出,人氣亦大不如前。陳奕迅單單是一份半百字的聲明,便捲入「新疆棉風波」,似乎也是難以短時間贏取香港樂迷的歡心。

近年香港樂壇改朝換代的速度比 5G、比光纖上網更快。更何況,花無百日紅,要站得穩、走得遠,實力一定要跟上這洪流。不難看出鏡仔們都朝「歌影視三棲」的方向發展,但日漸繁重的廣告代言,公眾活動出 show,都不難看到他們漸漸力不從心,略顯疲態。在緊湊的行程當中,除了要學音樂、學唱歌跳舞、學做戲,希望鏡仔都能把握機會好好休息吧。

除要提升實力外,我每天也祈求鏡仔「平平安安」。MIRROR 出道以來,偶有陳年舊事或小風波被傳媒大眾放大討論,更有人討論他們的政治取向。筆者覺得,歌手藝人不是政治人物,對政治敏感度往往不如公眾對他們在政治敏感度上的期望,但此期望落差往往被我們無限放大。時代在變,香港的政治環境、氛圍也在變。在紅線愈來愈模糊的今天,創作空間、言論自由必然會被收窄。現今值得我們反思的是:既然他們的工作是娛樂大眾,他們對社會事件的取態、對政治的立場真的如此重要嗎?生活上所有事情都是跟政治掛帥的嗎?筆者不同意。只要他們不與香港人為敵、不背棄香港人,做出好的作品、好的表演、在舞台上綻放光彩,可以令不論黃的、藍的、綠的、青的都是他們的受眾,才會獲取最多、最強大的力量。筆者在此祈求鏡仔永不捲入各種無情的漩渦,尤其是政治和醜聞的漩渦。

在香港這個神奇的地方,竟可以讓一班「發明星夢」的人夢想成真。由追夢到走上舞台,讓大眾看見,再由理想走到商業化,這個過程不可能完全保留鏡仔往日的初心,總會有些「走樣變形」。然後,有了各自的粉絲圈、社會的輿論、haters,事情就變得愈來愈複雜,漸漸地消磨着一些簡單的美好。我們一生都在學習新事物,以往香港沒有如此規模的男團,如今有了我們喜愛的男團,自然要學習當一個好的粉絲、好的追隨者。人無完人,鏡仔都在奮力地學習進步;鏡粉們,我們也一起跟隨他們、一起成長吧!

 

作者自我簡介:筆者白天是一名在實驗室工作的研究生,閒時研究社會大小事,熱愛香港這彈丸之地埋藏的各種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