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學生在顯微鏡下觀察樣本中的微塑膠。

不少港人喜愛吃貝類海鮮。不過有中學生最近在本地多個街市購買了蟶子、蠔和蜆,並透過顯微鏡發現這些海鮮皆藏有微塑膠。他們呼籲政府多監察和研究,訂立食物中微塑膠的安全標準。

有環保團體指,雖然國際間未有就微塑膠訂下食安標準,但已有研究顯示,微塑膠所含的塑化劑會影響荷爾蒙,亦證實在實驗室環境下會損害人體細胞,認為政府應監察香港微塑膠含量的情況。

中學生買海產研究微塑膠數目

疫情下,不少學校上半年要維持網上授課,實體學習如科學實驗無法進行。不過 5 個萬鈞匯知中學的學生就把握機會,在老師協助下進行了街市貝類海產微塑膠含量研究。

團隊今年 5 月每周到不同街市,包括彩明街市、寶琳街市、尚德街市和西營盤正街街市,購買蠔、蟶子和蜆,之後透過去除有機物、過濾和將微塑膠染色,以肉眼和顯微鏡統計 PVC 、 PET、尼龍等不同微塑膠的數目,根據美國國家海洋及大氣管理局的資料,少於 5 毫米、不同形狀的塑膠會被界定為微塑膠。

學生以藍光和紫外光協助觀察樣本中的微塑膠。

指導老師:設備有限制,實際微塑膠數目或更高

團隊指,研究所購買的蠔和蟶子均產自內地,蜆則來自越南、泰國和內地。結果發現,每克蟶子平均有 1.332 粒微塑膠,蠔平均每克有 0.938 粒微塑膠,而每克蜆就平均有 0.71 粒微塑膠。

團隊指導老師王凱民強調,由於設備上的限制,小於分析篩孔徑的微塑膠有可能被忽略,實際微塑膠數目可能更高。

成員之一的中五生袁詠琛指,完成研究後,對海產微塑膠含量感到意外,以往家中都會煮貝類海鮮,但目前都有卻步。團隊指,今次研究只是一個開端,希望開始製作食材微塑膠含量數據,建議政府在酒樓、街市的魚虹加入裝置,以監測海鮮微塑膠含量,同時要訂立微塑膠的食安標準。

食安中心:國際間未有微塑膠食安標準

《立場》向食環署轄下的食安中心查詢,目前有否監察食物中微塑膠含量,以及制定安全標準,中心回覆指,有抽取貝類海產作化學及微生物的檢測,但無提及微塑膠檢測。

中心提到,國際機構如食品法典委員會、歐洲食物安全局、美國食物及藥物管理局等,均未有就微塑膠在食安方面訂立標準,另外,根據聯合國糧食及農業組織和歐洲食物安全局的科學研究,經食用受微塑膠污染的水產,所攝入的污染物分量甚微,不會影響健康。中心會繼續關注國際間的最新發展。

綠色和平:已有研究顯示對人體有影響

環保團體綠色和平項目主任譚穎琳指,雖然目前國際上未有微塑膠的食安標準,但已有不少研究顯示微塑膠的害處,例如《衞報》報道指,英國有研究發現在實驗室環境,微塑膠對人體細胞造成損害,包括導致細胞死亡和過敏反應;亦有研究顯示微塑膠中的塑化劑會影響人體的荷爾蒙;又提到微塑膠會吸附有機污染物,例如農藥,所以引起的食安風險值得關注,不過目前未能確定人體需時多久,將微塑膠排出體外。

她指,隨著大量塑膠被棄置,慢慢分解成微塑膠,微塑膠問題會愈趨嚴重,呼籲政府要開始監測環境的微塑膠含量情況,建議可以和大學合作研究對人體的影響,不應因為外國未有標準就不開始處理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