廿一世紀《西城故事》
《West Side Story》對你意義是什麼?是 1956 年的經典百老匯舞台劇《夢斷城西》,是 1961 年獲得 11 項奧斯卡提名,勝出了 10 個獎項的電影版本《西城故事》(我還是喜歡《夢斷城西》這劇名),還是追溯看為沙翁劇目《羅密歐與朱麗葉》的改篇?或者,新一代的觀眾,在完全沒有印象或包袱下,由頭感受?
當在去年的奧斯卡典禮上,竟然播出了 2021 版《西城故事》的片頭(說「竟然」是再一個電影頒獎禮上為一部年底推出的電影作宣傳,好像有點「不公平」?只可能是因為神級的導演史提芬史匹堡吧),晚上立即上網找來 1961 版重溫,睇完之後,冷汗都標出來,六十年前的版本,在處理不同種族、不同年齡的衝突上,甚至是警民的關係上,在廿一世紀眼光下,都顯得政治不正確和充滿偏見,心想雖然歌舞動人,這些過時的情節和模式,可以如何重新處理?
當然,史匹堡就是信心標誌吧,所以那個擔憂也是一種期待,究竟他會怎改?事實上,史匹堡誠然已經等於一個頂級電影的 CEO,作為一個領袖,最重要是要有個高質的團隊,CEO 提供領導之外也能放手讓團隊創作和嘗試。從編劇 Tony Kushner 的訪問所見,創作過程和一些主要的改動,的確顯出兩人合作之無間和互補,令出來結果得到更新、提升,特別在敏感的種族議題的處理上,把 1961 年版甚至原舞台劇版本在今天眼光中的「問題」之處,連串的細微改動就已做到令人刮目相看!Kushner 已是第三次和史匹堡合作,之前的《Munich》和《Lincoln》都是嚴肅而嚴謹的歷史劇,Kushner 在劇本上的功力,顯露無遺,更得到最近逝世的原著歌詞作者 Steven Sondheim 的細心協助審視劇本的修改。始終,經典故事來自沙劇,限制了舞台劇《夢斷城西》的故事骨幹,而舞台劇的歌曲也進一步限制了電影版本可作修改的空間,編劇還可怎樣?
首先,從一些訪問所知,Kushner 搜集和分析了大量五十年代紐約市和波多黎各移民社區的資料,原本故事只是描述白人和波多黎各人的兩派青年幫會「爭地盤」,新版本中的西城,變成了一個在面臨遷策的夕陽社區,發展商和政府要建甘迺迪中心文化區,和周邊的豪宅。白人一邊被拆得七零八落,他們的青年就去破壞波裔一邊的東西,兩邊留下來的人都是因為無錢搬走,唯有留到最後。白人青年說,不是針對你們的膚色,是要你「返歸」,這種歧視的自圓其說,似曾相識。
在劇中以面對社區 gentrification 為背景,令幫會爭地盤的色彩減退,而不同種族的年輕人面對前途茫茫,相爭就更顯得是為了尊嚴,掙扎求存,多於幫派利益。美國大城市這數十年因為舊區新發展出現的問題,等於香港深水埗、觀塘或任何一個變成過萬元呎價新豪宅樓盤,有過之而無不及,這個巧妙的背景安排,解釋了兩派相爭的根源,就是雙方都是因為貧窮,搬不走,絕望才留守最後。
其他的變化,不少都可謂神來之筆,例如劇中的「成年人」,扮演和事老的角色,在 1961 年版本中,原是個白種男性雜貨店老闆,反映當時的權力代表形象,現在卻改為 Rita Moreno(1961 年版飾演女配角 Anita,獲得了最佳女配角獎)飾演的 Valentina,是位嫁了給白人的波多黎各裔寡婦,女性在兩幫男孩爭執中作調停的感覺,完全不同,更勝一籌。還有劇中最熟悉的歌曲之一《Somewhere》,1961 年版中男女主角對唱,這次變成老角 Rita Moreno 在聽到兩方武鬥傷亡壞消息後的深情獨唱,卻是更具風味。
劇中一首重要名曲《America》,舖排為波裔男女對唱的「鬥氣」歌,女仔唱出美國多自由多好,男仔就唱美國有幾不公平和「凄涼」,尤其是對身為少數族裔的他們,舞蹈編排在新版邊成街上關舞更為壯觀,不過原版保持舞台感覺,和有 Moreno 飾演的 Anita 魅力非常,兩者各有千秋,不過,新版對新移民的複雜心情,透過他們對老家「國旗」的重視,表現他們一方面想追求「美國夢」,但也不停掛念家鄉,是矛盾,但也十分正常。
1961 年版的有趣現象,是男女配角比男女主角搶鏡,兩人分別贏得奧斯卡最佳男女配角獎,當年女主角是當時紅極一時的妮妲莉活(Natalie Wood),但她是白人卻「油啡塊面」扮波裔,在今天眼光極為政治不正確,就算撇開這一點,她連唱歌都要別人代唱,實在頗為不濟。新版的男女主角 Ansel Elgort 和 Rachel Zegler,總算爭返啖氣,當中女主角真的完全是電影新人,之前只是有 YouTuber 經驗,名符其實是一鳴驚人。
電影一個特別安排之處,是有寫實地大量的西班牙語對白,就像如果是套講香港人移民的電影,對白也該是廣東話英文夾雜吧。而且,片中的西語對白,竟然「不設字幕」,英語地區的觀眾,如果不懂西語,那些對白說什麼,只能估估吓,然而,編劇和導演就是要在觀眾營造這真實感覺,如果你面前有人在說你不懂的語言,你聽不懂就是聽不懂,就要靠那些英文字部分估。當然,編劇會照顧觀眾,聽不懂的對白要估在說什麼不難,但這個玩法其實很少,無論你是英語或什麼語言的觀眾,都會有個頗為不同的經驗,而對那些兩種語文都聽得懂的,感覺有另有不同!
《West Side Story》始終是二十世紀最偉大音樂劇之一,在故事歌舞上都無得輸,而史匹堡再視覺上舖排悅目,加上 Kushner 劇本嚴謹,全片肯定是個享受。史匹堡在片尾字幕表示,把電影顯給父親("For Dad"),而我卻是帶母親去看的,給她帶回五、六十年前看舊版電影的回憶。電影在美國票房似乎叫好不叫座,難道是年輕一代不太欣賞,或這片種不能吸引他們進場,或者連他們的父母,都太年輕了,對六十年前的經典,缺乏印象?無論如何,給本片一個機會,再聽那些幾乎一定聽過的經典名曲如《Maria》、《Tonight》和《Somewhere》等等,都已值回票價!
#WestSideStory #WestSideStory2021
#西城故事 #西城故事2021 #夢斷城西
#StevenSpielberg #史提芬史匹堡 #史匹堡
#TonyKushner #StevenSondheim
#RachelZegler #AnselElgort #RitaMoreno
#光影評 #影評 #電影 #電影介紹
原刊於作者 Faceboo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