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 世紀殺人網絡:復活次元》— 生命誠可貴 自由價更高?
關於電影,最近被問得最多的問題是:「觀看《Spiderman》之前到底要重溫多少部舊作呢?」而我通常會回答,如果你沒時間,簡單看一下網絡上的雞精簡介影片就好。但如果將同一條問題放在《22 世紀殺人網絡:復活次元》,我會認真地告訴你,沒有好好看過前三部作品,你真的不要進場了。否則,即使進場了,你也只能被電影中那一堆名詞弄得目瞪口呆,呆坐一整場。
觀影門檻極高 討好舊觀眾的續作
《22 世紀殺人網絡:復活次元》就像昔日的前作三部曲一樣,有它既有的哲學命題,有它複雜的科幻設定,而且還有升級了的世界觀。對於舊觀眾來說,機械都市、前作三部曲的穿插畫面、母體與現實世界的交替場境、還有那個經常冒出來高呼「Mr. Anderson」的 Agent Smith,每一個元素都是回憶,都是值得在心裡暗暗喝采的原因。當然,對於新觀眾來說,電影的照顧程度不高,或者看完一整部電影,你也弄不清到底船員們一直重複的「救世主」、「錫安」、「Agent Smith」是什麼。所以說,從《22 世紀殺人網絡:復活次元》觀影門檻之高可見,它並非一部重啟用作吸納新粉絲的電影。
並非為拍而拍 自由意志命題有所昇華
無論是網上的討論或是電影裡頭的自嘲,都提及了《22 世紀殺人網絡:復活次元》只是一部消費舊觀眾、為拍而拍的續集。對於這看法,我並不能完全同意。這次的續集某程度上嘗試作出了兩個突破,一是交代 Neo 救世後的世界變化、二是再度引出自由意志的討論。到底 Neo 的犧牲有讓世界變得更好嗎?「錫安」的下落如何?「母體」的發展如何?這些問題,電影都有恰當地回應到,算是做到了續集應盡的責任。而關於自由意志的討論,在過往前作三部曲,主角離開「母體」的假象,重奪現實生活的意向是不容置疑的。但在本作之中,主角到底應否追尋自由意志卻成為了一個值得思考的矛盾。若然失去自由意志卻能獲得美好的生活,反而擁有自由意志卻要活在恐懼之下,到底人類為何還要追求自由意志呢?電影的命題彷彿對應現實社會,當元宇宙概念被高舉,人類有更多理由用另一個身份脫離現實生活時,到底我們是為了什麼而活,為了什麼而追求自由?比起從前「理論上」應該追求自由意志的政治正確,這次的《Matrix》卻帶來了更現實、更矛盾的兩難局面。
特技畫面提升 可惜動作場面相對失色
《22 世紀殺人網絡:復活次元》這部超過十年才出現的續集,畫面和特技獲得提升是基本要求,但最令人可惜的是,在沒有袁和平的動作設計下,武打場面顯得比從前失色。從每個打鬥場面當中可以感受到導演有嘗試蕭規曹隨地仿照從前的設計,但呈現的效果始終是失去了一份驚喜和震撼感。若要說得直白一點,就是這次的打鬥跟其他荷里活電影沒有太大差別,少了一份應有的「Matrix 味」。
承上啟下意味強 未來續集還看票房
《22 世紀殺人網絡:復活次元》感覺是電影公司用作試水溫的作品,故事結局似完未完,相信若然外界口碑好,續集還是會出現的。若以本集的成品來看,雖然它並沒有刻意推陳出新,但至少恰如其分地將過去的故事脈絡都一一承接過來,誠意可加。若電影要再推出續集,一部用作承上啟下的作品總是少不免的。所以,對於能夠在大銀幕上重溫這部昔日鉅作,其實作為粉絲的應該已足以感到滿足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