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片繼續播放。隨著探員審問推展,Charles Lieber 愈講愈多。他說透過「千人計劃」,他真正希望的是訓練更多年輕科學家,使他們將 Charles Lieber 的研究發揚光大,讓他進一步在業界確立名聲。
Charles Lieber﹕「尷尬的是,每個科學家都會想贏諾貝爾獎嘛。」
本周二(21 日),陪審團裁定 Charles Lieber 六項罪名全部成立,刑罰擇日再判。
Charles Lieber 案在美國引起巨大關注,既因為被告是名聲顯赫的人物,也因為他是個白人。在 Charles Lieber 之前,已有數十名美國學者──當中大多是華人──被指控與中國含有某種類似間諜的關係。這些拘捕行動皆來自美國司法部一個叫「中國行動計劃 (China Initiative)」的項目。
中國行動計劃 (China Initiative)
(二)「中國行動計劃」引發的「捉鬼」潮
稱這項目為「捉鬼計劃」亦不為過,因其原意正是揪出潛伏美國的中國間諜。問題是,像 Charles Lieber 這樣的學者,是否「間諜」?事實上,這位哈佛學者雖被指隱瞞與中國學術機構合作,但沒被指控任何涉及間諜行為的罪行。而 Charles Lieber 並非孤例﹕在他之前,許多因同一計劃被捕的學者,罪行都與欠申報而非間諜罪行有關。
《麻省理工科技評論 (MIT Technology Review)》發表文章說﹕「儘管中國盜竊知識產權的危機是真實的,評論人質疑『中國行動計劃』的應對是否合適。」紐約大學研究員、前 FBI 探員 Michael German 則道﹕「我認為沒有人懷疑中國政府和中共從事經濟間諜和其他惡意行為。因此,美國政府應該把資源集中在這方面,而不是試圖通過針對與中國間諜活動無關的大學教授,來輕鬆獲取數字上的成就。」
華裔精英非牟利機構「百人會 (Committee of 100)」一項調查指,約 40% 華人科學家感到更難獲批撥款。他們害怕被監控,亦感到他們因種族原因受政府注目。該會主席、前美國駐華大使駱家輝 (Gary Locke) 形用這現象不公平、不能接受。國會議員 Ted Lieu 連同他約 90 名同僚亦曾致函司法部,要求調查「反覆錯誤懷疑亞裔人涉及間諜行為的案件」。
駱家輝 (Gary Locke)
亞利桑那州立大學 (Arizona State University) 一項調查指,有華人甚至會因為針對他們的檢控,而為自己的研究課題感擔憂。為保清白,學者各出奇謀。有人說,他們會避免自行收集數據,而傾向只作使用公開資料的研究;另一人說他們不會再邀請中國訪客;亦有人說,他們只會進行較「安全」而非「尖端」的研究工作。
評論﹕「捉鬼」反被「捉鬼」誤
種種批評的結論均指向一點,就是「中國行動計劃」損害美國學術發展。
評論指,連番檢控會構成壓力,令美國一些有能力的科學家離開,也會令美國更難吸引中國專家到當地研究。「亞太裔推進正義協會」律師 Gisela Kusakawa 認為,「這只會為人們不信任美國,帶來人才流失,令國家安全適得其反」。負責研究的加洲大學柏克萊分校前副校長 Randy Katz 說,「中國行動計劃」會對美國創新有重大影響。她坦言,該校海外研究生有多達 4 成來自中國,他們是研究工作的要員。她擔心,「中國行動計劃」會將「世界最優秀的科研人才」拒之門外。
普林斯頓大學教授、已入籍美國的琚詒光說,2010 年 NASA 曾邀請他幫助制定美國火箭技術未來計劃,這是其一生榮幸;然而若他今天收到同樣邀請,他會拒絕。「不是因為我不想去服務,是我不敢服務。」
有份設立這計劃的前地方檢察官 Andrew Lelling 如今「倒戈」,在 twitter 呼籲修改或關閉計劃部份內容。他在接受訪問時說﹕「如果我仍在(司法)部門,我會說,『好的,新個案慢慢來,我們現在要把門檻定高一點』。」
Former US Attorney for the District of MA Andrew Lelling, who helped shape the #ChinaInitiative and brought some of the most high profile academic cases, is calling for a “revamp, and shutdown, of parts of the program” in response to @techreview reporting. pic.twitter.com/wOrlXmFSm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