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朱鳳翎】

黃霑是香港著名填詞人、作曲家和專欄作家,大眾對他的印象可能是個玩世不恭又天才橫溢的「鬼才」,又或是記得他流利的粗口表演。而流行文化學者吳俊雄博士從歷時五千多天的保育工作之中,整理出《保育黃霑》一書五冊,包括——《黃霑看黃霑》、《黃霑與港式流行》、《黃霑書房 — 流行音樂物語》、《黃霑年輪》、《黃霑音樂創作全紀錄》,從書中你可以了解到霑叔更立體的一面。吳博士說,比起一個「發癲鬼才」,霑叔更像一個「港式匠人」。

一千萬字、一眼十六年

一進入霑叔的書房,吳博士被眼前海量的珍貴手稿震撼了,他決定要將這些文稿保存下來後,下一個問題就是,該如何發表?有人提醒他,流行文化稍縱即逝,所以工作一定要快,三兩年後有新人冒起,便沒有人記得黃霑了!旁人著他不要花太多時間保存,找到甚麼東西便快快展出來。可是,吳博士走上另一條路,他不想把這件事做得像過期欠交便職位不保的學術論文——他的學術工作本來已經這麼大壓力了,這次他決定任性一點,只想好好紀念一個自己喜歡的人,幫香港保留一些足跡,不要趕,不要追。他說:「如果要為這事件加上一個期限,最好是一萬年。」 

然而,作為一個學者的吳俊雄博士,甫開始保育工作,才發現自己對保育文物一竅不通!例如:如何保存快要褪色的舊傳真?或是收錄了電影配樂原曲的錄音帶?甚至是生銹的釘書釘該如何處理?他開始請教香港的保育專家,由零學起。而黃霑海量的遺稿有整整一千萬字,吳博士與「黃霑書房」的一班伙伴,將手稿按主題或人物仔細地標籤分類。慢工出細貨,當完成所有排序工作,一醒來便已三年。然後他們花了更多時間,開過一千多次研究會議,終於得出一個總結,並整理出黃霑一生的故事脈絡,得出一個更立體、更真實的當代傳奇。十六年一眼過去,看到全書被出版,吳俊雄博士心中只有四個字:不枉此行。

正宗港式匠人

黃霑的生平與香港歷史,關係密不可分。他在1941年出生,1949年來到香港,生命的每一步同香港歷史一起同行,石硤尾大火和雙十暴動,竟然也是在他深水埗的家門前發生。他人生的每個十年也經歷着香港的重要轉折,在每個年代、每件刻在史書上的大事,他也站在最中心,故此,閱讀他的生平,可以感受到立體的歷史感。

很多人心目中的黃霑,是個靈機一觸,便能將不同元素隨便組合並撞碰出傑出的作品,手到拿來。然而,吳博士所見的所謂「手到拿來」,都是霑叔處處用功的痕跡。黃霑多年來對流行音樂的專注,所花上的刻苦工夫,像一位「日本匠人」;同時間他的港式蠻力、高效率和跳脫活躍,呈現了一個「港式匠人」的面貌。吳博士說,黃霑花一生匠心傾注在兩個範疇,也為此掙扎過將哪個作為博士論文題目,其中一個就是「流行音樂」,也最終成為了其論文題目,而第二個竟是「粗口」,卻是因為當時在大學找不到指導老師而作罷。所謂「粗口」,廣義來說即是民間生活文化,霑叔認為,民間的生活和歷史,例如如何玩蟋蟀、講粗口、睇咸書等等,統統沒有好好紀錄下來,因此他很想記述這些香港的另類歷史。

雖然「粗口」這個題目,最終沒有在黃霑的論文出現,但他的民間關懷已經滲透在他的歌曲作品之中,而他對民間生活的描述,也在他的專欄文字中記錄下來。《保育黃霑》紀錄了不同崗位的音樂匠人,寫出一個時代的民間歷史。每篇文章很短,卻像《清明上河圖》一樣,讓我們看見整個時代的香港風貌。

(本文原刊於星島日報專欄《開卷樂》,此為加長版。)

---

香港電台文教組節目《開卷樂》由鄭政恆、黃怡、馮傑主持,逢週六晚上9時30分至10時,港台第二台播出。節目重溫:https://podcast.rthk.hk/podcast/item.php?pid=5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