膚淺看 T.S. Eliot 作、Ralph Fiennes 演的《Four Quartets》
詩這文體,我不懂,也少看。不過,留意到 Ralph Fiennes「演出」T.S. Eliot 的《Four Quartets》,我承認是因為這影帝級演員的吸引,決定要把握機會一看。一個人的舞台演出,把整個詩集記熟,唸出來都要差不多個半小時,除了記性要好,再加入個人的演繹,成為一個十分另類的 one man show,不能錯過。
T.S. Eliot 是著名近代詩人/戲作家,美國出生,英國定居,於 1948 年獲得諾貝爾文學獎,他是文學家,更是哲學家,深受宗教影響。《Four Quartets》分四段,第一段《Burnt Norton》先在 1936 年出版,之後三段《East Coker》、《The Dry Salvages》和《Little Gidding》於 1940 年至 1942 年間出版,再於 1943 年被作者結集出版。這段時期,正是第二次世界大戰,包括英國被納粹德軍轟炸的時間。
為了準備,我決定自願接受「劇透」,買了這詩集,讀了一遍,否則肯定一頭霧水。雖然讀後稍能感受都一些作者對時間、人類體驗、人生和宗教意義的點題,不過肯定連一成的意境也未 get 到。有趣的是,當看/聽過 Fiennes 的演繹後,再讀一遍,感受又不同了。聽說當年 Eliot 亦曾在 BBC 自己讀出他的作品,朗讀與演出又肯定不同,要更領會作品,大概要再聽、再讀,再思考,一段一段的文字越是 familiar,再讀時的感覺和引發的想像,真的可以隨時間改變,難怪有些人說少年時候讀過,得到的感覺與年長後又不一樣,只可惜我起步遲了。
Eliot 也說過,詩的整體意義,不能以任何解釋用作盡論,因為可受不同感動的讀者,會有不同的意義。好在他都這樣說,似是一點鼓勵,有時間再讀一次這本和他其他作品,考驗一下自己的感受。
正該如此,詩是劇透不到的,甚至每個人感受的都不同,每一次的領會都更多,因為有自己的思考、消化。例如說,我們所知、所擁有,都要經過和基於我們所不知和沒有的:
“To arrive where you are, to get from where you are not,
You must go by a way wherein there is no ecstasy.
In order to arrive at what you do not know
You must go by a way which is the way of ignorance.
In order to possess what you do not possess
You must go by the way of dispossession.
In order to arrive at what you are not
You must go through the way in which you are not.
And what you do not know is the only thing you know
And what you own is what you do not own
And where you are is where you are not.”— East Coker
還有,喜歡對這一段形容「家」和人隨著年長對世界、生命和死亡的反思,是感受令世界變得更奇怪、更複雜?
“Home is where one starts from. As we grow older
The world becomes stranger, the pattern more complicated
Of dead and living.”— East Coker
最後,一定要再提 Ralph Fiennes。從英國莎劇舞台出身的他,從《Schindler’s List》和《The English Patient》獲得奧斯卡提名,雖未獲獎,肯定是不少人心中的準影帝級數。至近年在《哈利波特》電影飾演佛地魔、最近兩部《007》電影的 M,和即將上映的《The King’s Man》的男主角,這一個半小時的演出渾身解數,汗流浹背,intensity 之高,反映獨腳演出是舞台演員的最高考驗,能在他面前兩米距離目睹,是一生難忘的經驗。
#TSEliot #FourQuartets #RalphFiennes
#BurntNorton #EastCoker #TheDrySalvages #LittleGidding
#舞台劇
原刊於作者 Faceboo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