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片素材:作者 Facebook 圖片

數個月前,Young VIC 劇場進行了一個有趣的實驗劇場製作,名叫《AI》,顧名思義,就是個以 AI 人工智能即場「創作」的劇本,即場演出的「劇」。

而劇團使用的 AI,是 OpenAI 於 2020 年中推出的 GPT-3。GPT-3 是什麼?系統推出的時候,GPT-3 是全世界最巨型的 neural network/deep learning 電腦系統,而「最大」的意思之一,就是用來 train 這個系統的參數(parameters)的數目,高達 1,750 億,而這些資料的來源,來自網絡本身,因此,系統能分析和使用語文,可以寫文章,可以與人對話,那麼,舞台藝術家就想,能寫劇本嗎?

也許,不是能不能,問題是寫出來的是什麼東東。網上資料多,但「毒」,AI 系統從網上言論學到好的也學到壞的,粗口爛舌還算事少,任何在種族、性別、宗教或其他方面的歧視和其他不當思想和言論,很容易照單全收,因此,劇團在觀眾購票和進場前,多番戴頭盔警告,可能會看到聽到這些「令人不安」的歧視和偏見言論。的確,現今 AI 研究和規管面對的難題之一,正是科學家對這些系統的「學習過程」了解仍然有限,亦未找到處理和分辨這些「壞影響」的語言和「假消息」(misinformation)的方法。

《AI》這「劇」,其實是讓普羅觀眾更了解 AI 帶出的問題的一個有趣味的實驗。在表演的三個晚上,觀眾無論是買了一晚的門券,還是三晚都捧場(我只去了最後的一晚),導演 Jennifer Tang 就像是「節目主持」或「指揮家」,向觀眾介紹整個「玩法」,又要引導觀眾參與,向 GPT-3 發問,從而給坐在後面的「編劇」finalize 劇本,再即場指導數位演員們「演出」,或者說,他們比較像在排演,每位演出者或編劇和導演本身,由頭到尾都拿著筆記型電腦「打機」,讀「遠東區路改」的劇本,而 GPT-3 的回應,就在舞台中央像「倒轉金字塔」的屏幕上顯示,觀眾可以接近實時看到。

如果想聽到 GPT-3 大放闕詞,越瘋狂越過癮的觀眾,卻要失望了。GPT-3 對問題的回應,如果是 factual 式的問題,多數會像字典或維基百科般長篇大論,搬字過紙,但如果是一些比較 open-ended 的問題或對話,有時頗「無厘頭」,有時卻令人想起星球大戰的 C-3PO。印象中 GPT-3 創作的故事和內容,似乎特別對 AI 與人類的關係有興趣,喜歡未來世界背景的幻想。人類擔心 AI 超越人類而統治世界,這些 AI 都早知了,「它」反而會相信人類才是萬惡之源。

兩個小時過去,完全不是看一部劇,更是個工作坊,看戲劇工作者的創作和排戲過程,不過多了一個「AI」參與,所以,與其說這實驗是關於 AI 能否寫劇本,其實更是在觀察 AI 與人類可以如何共同創作或合作,一個「應用 AI」的探討,和人類自己的反思:如果一個非人類智慧,無論是機器 AI 或者外星人也好,從觀察人類的網絡、歷史和一切資料,得出的「結論」是如此不濟,如此充滿偏見、歧視、惡意,人類能如何自救,或者尋找救贖?

科學開始,但,結果,又是宗教問題?

 

#AI #YoungVIC
#人工智能 #GPT3 #OpenAI
#舞台劇 #戲劇

原刊於作者 Faceboo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