鋼琴家傅聰是首位獲得蕭賽獎項的中國人

【文:藍卓露】

一年前的今天(2020-12-28),傅聰不敵武漢肺炎病逝英倫。回看他與父親及長輩的往史,仿如悲劇命運的無限迴轉。

在華人社會,他與父親傅雷的家書,向來被廣為傳讀。他生前的演奏會,往往一票難求,聽眾恍如要從現場的琴音中,追溯傅家的種種往事。而他的黑膠唱片還是 CD錄音,因年代久遠或是獨立廠牌的發行安排,流通量也不高。這些種種,讓傅聰的名字充滿傳奇色彩。

傅聰逝世的消息一出,除了在華人世界被廣泛報導外,不少同輩甚至晚輩的鋼琴家,由阿嘉莉殊(Martha Argerich)以至2010年蕭邦國際鋼琴大賽首獎得主亞夫迪娃(Yulianna Avdeeva ),均發悼文以示惋惜。亞夫迪娃更說能夠認識傅聰這位對她滿有啟發、仁慈、及光芒的恩師,是她人生的榮幸。亞夫迪娃滿有知性、深入理解樂曲紋理的演繹手法,可說是與傅聰同出一門。

傅聰指下展現出來的音樂,思路清晰、條理分明。不論是單一旋律到複音樂句,均力求清晰展現。他演奏的蕭邦,沒有很多音色上的塗脂抹粉,反倒是以抒情如歌的線條,展現作品極為豐富的肌理,更著力去營造樂段之間的戲劇張力,以表現一個藝術上的論述(statement)。在2004年與焦元溥的訪問中,傅聰認為「鋼琴家只要能細心研究樂曲,思考作曲家筆墨間的提示,以及樂曲本身結構、調性、情感各方面的設計,自然便能深入作品而表現出正確的詮釋。這便是認真於音樂的演奏家。」

傅聰一生專注演奏的作品,除了蕭邦以外、都環繞著如D.史加拉第(D. Scarlatti)、莫扎特、舒伯特及德布西等作曲家筆下的創作,沒有很多在鍵盤上的炫技時刻,卻以深刻內省的思路,展現音樂的內在。而且在他的彈奏中,力求一種古典均稱的美感。也許,這會是傅聰對理想世界的投射。

當樂迷再無法親歷傅聰的現場演奏,網絡世界的海量資源中,逐漸發現四方樂迷從黑膠唱片轉檔、電台廣播節錄、甚至現場觀眾的風衣,充斥不同的影音平台。要聆聽傅聰的演奏,似乎再不用四周搜尋天價二手唱片。而傅聰逝世後的一年,兩大唱片商同時發行傅聰黃金時代先後在西敏寺(Westminster)及美國哥倫比亞 (CBS)的錄音CD套裝,當中不少更是首次正式數碼化。今天我們在彈指之間,就能重溫斯人昔日的演奏,實在是現代樂迷的福份。

如今,斯人已逝,在傅聰留下僅存的錄音當中,或許可讓我們追思在大時代當中,怎樣去探求理想的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