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96 年元旦,臺北芝山巖發生一件命案,震驚日本的教育界。​

直到今天,對這起案件的看法,仍有不同的看法。​

六名遠渡臺灣的日本教育者,遭臺灣人斬首殺害,屍體丟棄在田圃溝渠。​

三天後,總督府宣布,逮到士林仕紳潘光松暗通土匪,冠上罪名處決,稱這起事件為「芝山巖事件」,遇害的六人併稱為「六氏先生」。



事件後,為感念犧牲的六位先生,伊藤博文(浪客劍心出現的那位大大)手書下「學務官僚遭難之碑」,後被製成碑文放在原址,受難者遺體安葬在芝山巖山頂。​

往後,每年 2 月 1 日會舉辦芝山巖祭,紀念六氏先生的精神。在 1905 年之後,擴大變成「亡教育家」的慰靈大會。​

芝山巖事件收錄進教科書中,公學校的學生會在課本上讀到這段:​

​想到六氏先生的英靈永眠其下,就感動得說不出話。......臺灣今日的教育著實是從這間廟萌芽的。​

咦?似乎沒多解釋,六位先生遇上劫難的原因?​


疑點重重的命案​




時光先回到 1895 年,芝山巖學堂是由當時的學務部長伊澤修二(類似教育部長),選在芝山巖惠濟宮作為學堂,用來教授臺灣人日語、西洋科學教育。​

​學堂除了作為講課外,同時也是學務部的所在地。​

​伊澤修二為了能普及教育,得有夠多熱血教師加入,在 10 月回日本招聘新血,留下六位部員在臺灣,也就是事發的六氏位先生。​



不過,1895 年的臺灣一點都不平靜,臺灣南北各地發生規模不一的武裝抗日。​

臺北城雖然在富商李春生的幫忙下(推坑辜顯榮帶日軍進城),在還算和平的情況下接受日本人殖民。​

但是 1895 年年底,由陳秋菊、胡阿錦等人率眾,攻擊臺北城南門,連帶士林臺灣人也加入抗爭戰爭。​

那時學務部的部員,正打算前往臺北賀年,沒想到在路上聽聞抗爭的消息。途中,士林警察署奉勸他們,留在署內比回去芝山巖安全。​

至於後來六位部員的選擇,我們也曉得結果。​


各自表述的詮釋​



事件的六天後,遠在日本的伊澤修二接收到訊息,曉得這起事件,必定會阻礙招募工作。他在國家教育社中演講,盛讚六位先生抱持教育者的決心,勇敢為國犧牲。​

往後提起芝山巖事件,也是在此論調下。​


1933 年出版的《芝山巖誌》,對芝山巖事件有較詳細的紀錄。對於關鍵「共犯」潘光松,在當晚是如何聯繫抗日份子?作者搜集不到直接的證據,對此也沒有定論。​

直到 1945 年之後,論調的風向轉變,國民政府稱讚殺害六位先生的臺灣人是「義民」,設立新的碑文紀念。​

原有的伊藤博文碑被推倒,堆放在草叢,還有其他碑文遭到破壞。​

經過多年以後,大家才開始討論:該不該放回日治時期的碑文?碑文應該設在哪裡?​

以及,將把碑文放回去,是不是被殖民綁架的記憶?​



在這場爭論中,潘光松的後輩說話了,提到家族長者的記憶中,潘光松是在未公平審理的情況下,便遭到斬首治罪,潘光松直系後代也遭受許多委屈責難。​

無論潘光松是不是「義民」,但在後人來看,他確實是時代悲劇的犧牲者。呼籲讓碑文在原址重現,才有歷史意義,能讓更多的學者考證出真相。​


現在該地同時設立日治時期與國民政府的碑文,變成一件事件各自表述(?)。​

當然,更重要的是加入我們現在的觀點,剝去國家政權賦予的精神象徵後,釐清事件背後的前因後果。​

畢竟怎麼獨立思考、建立觀點,才是教育家最想達成的使命吧。​


我是臺灣歷史主題的小說創作者,喜愛將零碎的歷史知識整理成小口包,分享給大家!

歡迎訂閱我的 Youtube 頻道「熬夜的便當」以及 IG pan.yutang 得到更多新的歷史小故事喔!



📚 參考資料:​
謝明如,《「土匪」或「義民」?芝山巖事件的歷史真相》​
山本和行,《芝山巌の「神社」化―台湾教育会による整備事業を中心に》​
高山智惠子,《芝山巖事件給臺灣帶來文化的遺緒》​
潘光松後輩投書:https://talk.ltn.com.tw/article/paper/66769​

📰 圖片來源:​
由 publisher: 博文堂 - 臺灣土語叢誌 第八號, 公有領域, https://commons.wikimedia.org/w/index.php?curid=24082751​
由 Winertai - 自己的作品, CC BY-SA 3.0, https://commons.wikimedia.org/w/index.php?curid=606203​
由 未知 - 台湾教育会『台湾教育沿革誌』、1939年。National Diet Library Digital Collections: Persistent ID 1281533, 公有領域, https://commons.wikimedia.org/w/index.php?curid=28979561​
由 Migita Toshihide (1863 - 1925) (Japanese)Dead in Japan.Details of artist on Google Art Project - LwEVfYLotvXW3w at Google Cultural Institute maximum zoom level, 公有領域, https://commons.wikimedia.org/w/index.php?curid=23605771​
By CartoDD897 - Own work, CC BY-SA 4.0, https://commons.wikimedia.org/w/index.php?curid=93377903​
Photo by Emmanuel Ikwuegbu on Unsp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