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日壽星,甘地,印度聖雄。
『弱者永遠都不會表現寬容,因為「寬容」正是強者的特質!』
10月2日知名壽星:「聖雄」甘地(Mohandas Karamchand Gandhi,1869-1948)
被推崇為當代著名的非暴力(अहिंसा,ahimsa)示威者,也是跨種族、宗教、國家隔閡的和平主義者,作為西元1930年美國《TIME》雜誌的年度風雲人物,更是日後雜誌所評選出西元二十世紀百年風雲人物的前三甲,甘地誕生在印度西部濱海城市伯爾本德爾(Porbandar)的印度教家庭,父親貴為土邦的首相,毫無疑問地,甘地屬於神聖或不可侵犯的權貴階級;
如此雄厚家世背景,甘地19歲時就遠赴英國留學,也順利取得大英帝國正式執業律師的資格,換言之,即是「人生勝利組」的一端。然而,一次受派南非服務的機緣中,他看見了當年壓榨於英屬南非殖民地下的諸多不平等惡法,同時在充滿偏見的白人基督信仰文化霸凌中,深刻體驗到這世界所謂不斷倡導的殖民主義與文明教化政策,不只無法有效教育與改善落後蠻邦的知識水平,更絕非真正的民主、自由,其中還徹底違反了《聖經》裡由上帝所啟示,人人生而平等的普世人權概念。
閒暇之餘,甘地亦透過深入閱讀托爾斯泰、梭羅等人的著作,大膽融入了基督教無政府主義的思維以及公民不服從的信念,決定開始將自己的生涯目標全數投入非暴力抗議、非武裝示威的行列,更率領著成千上萬的支持者們,共同參與追求印度人自主獨立的苦路!
尤其在抱持『真理堅固』(真理永恆,Satyagraha)的出發點中,全面抵制英國貨(swadeshi)的『不合作運動』,還有接納女性同胞關心與投身社會與政治活動,再再都打破(打臉!)了西方主流道德權威的『政治正確 / 父權至上』觀點,日後也深深影響了遠在美國的金恩博士與南非的曼德拉先生!
抱持每星期守默(靜默)一天以換取心靈平靜的甘地,最後雖不幸死於印度教同胞之手,無法親眼看見強而有力的團結新印度誕生,但他的事蹟早已烙印於廣大世人的回憶之中…
『我是伊斯蘭,是印度教徒,是基督徒,也是猶太人。』
甘地終其一生,從西元1937年直至西元1948年遇害,五次獲得「諾貝爾和平獎委員會」的提名,但可惜的是,在許多政治因素(主要來自英國政府的干擾,邱吉爾首相甚至認為甘地的行為既煽動民心又刻意做作)的影響與左右之下,始終未能獲得此一象徵人權最高殊榮的獎項...但就在他不幸身亡之後,當年的諾貝爾和平獎頒獎委員會則是以沒有適合的在世人選,刻意讓當屆的和平獎「從缺」,選擇了一個留白的方式來紀念甘地。
泰戈爾(左)與甘地
到了西元1989年,當另一位偉大的和平鬥士,也就是圖博精神領袖達賴喇嘛獲頒諾貝爾和平獎時,委員會主席倒是特別說了一段很有意義的話:
『...此獎之一部分乃是紀念聖雄甘地。』(…in part a tribute to the memory of Mahatma Gandhi。)
為了紀念偉大心靈導師的誕辰,聯合國於西元2007年大會上也正式決議將10月2日訂定為『國際非暴力日』(International Day of Non-Violence),目的就是在呼籲世界各國一起來反對並消除任何暴力與非理性的行為!
最後,小編再次「恭敬地」分享甘地先生的名言:
『我希望大家不要對人性失去信心…因為人性是大海,只有幾滴髒水是不會讓海洋變髒的。』
尾聲:
日治時期的台灣新詩文學家王白淵老師(1902 - 1965),年少留日時非常仰慕印度的文學和哲學思想,更透過兩篇討論泰戈爾與甘地的作品,把印度的文藝復興與獨立運動歸類為亞洲從帝國主義中解放的旗手。王老師也算是頭一位將印度文化介紹給台灣知識分子的先行者。
但遺憾的是,滿腹熱血的王老師,因白色恐怖受牽連被捕入獄,即使平安釋放,可是就此失去了改革社會的抱負與追求,抑鬱而終。
圖片來源,一併致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