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ixabay


蔡英文多年前曾寫下卡片,
還表示會還小燈泡公道,但這麼多年過去「公道又在哪裡?」



對於鄭捷抑或是小燈泡事件乃至現在屏東的挖眼案,對於司法上的缺陷以及精神病的無罪,再加上廢死刑的種種情形出現,政府在全面執政下,司法改革好像沒有如期完成與出現,

pixabay

小燈泡媽媽:
我不是反對死刑,而是反對大眾「除之而後快」的心理 

政府應關注犯罪人的生命過程、人格發展、還有轉變的重大原因以及犯罪想法的主因,主動關懷這些弱勢且高危險族群,如同與惡的距離裡面的律師般了解並解決還有預防,我們需要拆彈的人,而不只是事後的清潔人員。



沈政男直言,大約5年前就在討論要翻修強制住院體系但未果,「以前強制住院一年是3、4千人,後來大概降到700人,王景玉發病好幾年後都沒有接受醫療,這其實是精神醫學的問題,應該把他當病人來看。」

精神疾病的發生不會因為你的國家、種族、性別、經濟程度會有差異,它都會有其固定的發病人數,浮誇一點的說,你的身邊無時無刻都有罹患精神疾病的朋友,比例絕對高過目前新冠確診的人數。


我們與精神病患的距離,到底是遠是近?

所以我們個人需要建立所謂的病識感、家庭也必須建立病識感甚至到整個社會都需要建立集體的病識感。

我們必須承認人會出錯、家庭會出錯、社會系統會出錯,每一個人、每一個環節,都必須有所預警,並懂得適當的關懷與支持,如此,才能抑制這種極端犯罪行為的發生率。

而不是獵巫或者除之而後快。



台灣豈要重回犯罪收容精神機構的老路?

中古世紀以來,人們對精神疾病的認知,從巫術、惡魔附身與風水體液說,宗教與機構收容,直到十八世紀一群法國醫生主張人道方式對待精神病人,取代過去的監禁方式,在法國大革命時期解放了收容所裡的精神病人。

美國精神醫學之父Benjamin Ruth,在北美洲也提倡廢除奴隸制度和死刑,並主張用愛和人道方式對待精神病人,近代精神醫學在理論學派與治療藥物的興起,得以推動讓精神病患回歸社區治療,

強制住院與收容是否就能改變現狀有待考察



至少把人關起來我們就安全啦

但你又甚麼時候會知道你身旁誰會爆發,誰會做出傷害別人與產生殺人的想法,很多時候我們得先了解他們才能防範與治療他們,與其隔離不如讓他們能夠融入我們,教他們生存,即便反社會也是一定會有所原因的,解決它的根本而不是表面處理否決內在的問題,只會再度產生。


pixabay


精神異常到心神喪失者,由於沒有辦法負擔責任,
所以才會「無罪」,無罪並非指行為人「沒有做錯事」,
只不過行為人「因為有病所以沒有負擔責任的能力」。

雖然很多都是假裝的,也只有在台灣會有這樣的偽裝者。



死刑與收容住院是最終目的,但如果能理解並從根本解決,
或許就不會有那麼多人出現問題,不可能無憂無慮,
但多點關心不管是誰都能點亮黑暗的內心,給點光亮的溫情。


CarefreeSu 2021.1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