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繳的稅金要做社會福利,你有沒有優先排序?國內的優先,還是外勞也可以用?通常不繳稅的才會說得一口絕對公平。但,要把國內經濟成長的果實,真正的分給基層,或是給予夠多的翻身機會,就現狀來講做得到嗎?嗯,不可能。
E

單純考慮教育與產業現狀,筆者只能說不可能,這是經過產業跟教育界兩邊的經歷,加上近身觀察的結果。

先不提認知差異太大,我們台灣的產業結構,從全球最高階的科技業,到基層的代工業,各種環保、衛生、工安的落差太誇張。任何嘗試去推動法律共通性,執法一致化的,絕對都會失敗。這還不包含國內那些廉價的拷貝社運,去脈絡化的左派運動,根本是害死人。

筆者還不提台灣真的有戰爭可能,會有被侵略的風險,一切都被中國毀掉的機率。

產業界需要人才,該自己加碼投入教育

要改變,筆者的想法是,教育體制要做點修正了。不是要教改3.0、4.0然後5.0化下去,是產業界如果對人才的渴求真的如此迫切,那麼自己出點錢是有必要的。

因為台灣教育狀況是這樣,公私立學校都受教育部管制,從教材到組織無所不包,差別大概就只是程度多寡。除非你要在體制外,不參與台灣的考試制度,不然就得聽話。

這也不能怪教育部,今天解開教育的禁制,走向自由化,恐怕只會讓台灣更進一步分裂。我們教育、考試走到今天,是朝向內容多元化前進,貿然全部自由化只會讓升學學校回到聯考制度,訓練一批批考試專家。

考試專家無益於產業升級

單純會考試是沒關係,但現在的招生已經不是只看考試,而且很會考試,也跟成為推動產業升級的精英,關聯性沒有那麼大。或者說,走回聯考制度,台灣的精英工程師產量會狂跌,但可以操作機台的工作員會很多。在過去一年有40、50萬以上學生的年代,2%精英理工人每年還有10,000人,少子化的現在大概只有4,000人,膝蓋想都知道這招行不通。

要擴大工程師的基礎,照現在業界天天喊缺人才的狀況來看,問題並不是出在最頂尖的那一批,這些人有沒聯考都是精英。而是能不能把前10%的人力,訓練到可以派上用場。

用數字去算就是,假設現在一年學生16萬,10%就是16,000,若傳統教法只能得到2,000可以立刻上手的精英,該怎樣將此數字擴大,讓16,000都具備進入科技業的能力?而不需要花大量的教育訓練,培養各種不同的實戰歷練?

這得要產業界想通,自己下去經營類似高職的學校,現有的高職幾乎可以說用不上,因為傳統勢力太強,而薪資水準請不到夠格的。

現有技職體系不符科技業需要

恕筆者直言,現在有哪些高職教師,是可以透過簡單的研習,就獲得可以訓練科技業人才,諸如半導體、光電、能源各種技能的能力?不要鬧了,這些都要很高的專業知識,也就是非得相關理工科系畢業不可,還得要有實驗室經驗(寫過論文),不然根本做不出來。

白話點說,就是把現場教師抓去研習到可以教人,還不如把現在的工程師抓去學怎麼教書。

當然不是說要成立新高職,而是要思考,是否除了在台清交等傳統名校,投下資源訓練那些碩博士生去當工程師,還有另外的方案?畢竟高科技產業的操作人力,並不需要全部都是高學歷者,但也不能找一群國中肄業生練一練就可以。

就以現狀來說,科大或許是比較適合的對象,具有一定的基本知識水準,但很難有研發最新技術,去學習最新奈米工程的能力。

菁英意見只會導致階級固化

若各位覺得,怎麼前面講那麼多宏觀敘事,這邊突然講起怎麼做事?因為給不出具體建議,漫談誰都會講啊。

筆者的意思很簡單,要破除台灣現在階級翻身困難的做法,就是要畫下一條線,讓這條線之下的人,擁有多條可以往上爬的路徑。

現在我們往往都聽那些頂大生講話,但這些人其實最不需要參考,畢竟他們放著不管,都會是各領域的翹楚,為他們量身打造的結果,就是階級更加固化。

對,筆者就是在說,聽那些左派精英,沒在製造業混過兩年,根本不清楚現代產業的複雜度的人。聽他們的意見,台灣階級只會更固化,固化到只有他們可以翻身,幫他們忙的都是打工仔。

增加中下階層具體翻身能力

要真的讓整體有益,就得找條線來畫,筆者目前想到的是科大左右的程度,他們目前出去的薪資水準真的不好,但若畢業時就擁有在科技業立即上手的能力,就會有相當的幫助。而原本那些頂大生並不會失業,這是金字塔穩固基盤的概念,工程師可以變小主管,更多人可以去進行具有創造力的工作,而不是每天操作機台到下班。

這講起來是很簡略,畢竟筆者想過的具體作法,寫下去大概10萬字以上,而且很多都還要驗證。

只是覺得,如果我們不找點辦法去做,依照現狀去加強,台灣只會內部覺得越來越不公,機會全部都流失。

即使我們實質生活水準都提高,還是會忿忿不平,這就是極權的溫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