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一場很基進的罷免
政治學中素有所謂的「中間選民理論」,意思是在兩黨政治中,為了取得最大多數所謂中間選民的認同,兩個政黨會越來越往中間靠攏、也越來越相似。
基進黨則可以說是以陳奕齊的「定食理論」作為起點的政黨,這是一個反向思考的中間選民理論。這個理論的精華不在於取得最多數選民的認同,而是透過自己展現出選區最極端的樣貌,讓另一個光譜同側的候選人看起來變成相對中立的選擇,進而讓他取得多數中間選民的支持。
陳奕齊關於定食理論的論述:
關於定食理論的研究:
在台灣的統獨藍綠光譜中,基進黨就是試圖搶佔台獨深綠的位子,讓民進黨看起來更加理性可愛,也讓部分所謂的「知識淺藍」可以轉而支持民進黨內的蔡英文路線。而這個理論目前的問題,是當基進去扮演那個吸仇恨值的角色試圖為民進黨拉開空間時,又殺出了民眾黨吸收了他們原本試圖影響的目標,繼續把這群民眾維持在中間偏藍的位置。
回到這次的罷免選舉,陳柏惟是輸了,但贏家在哪裡?當同意罷免票始終無法拉開差距時,不只一位泛藍評論員表達了他們的憂心,最終同意罷免的人數也僅堪堪越過門檻,比選前至少30%多則近40%的民調預估還有一段差距,可見陳柏惟在反罷免過程中,尤其是民調封關後的表現對在地選民是有說服力的,相對的,國民黨在不斷支持罷免的過程中消耗的社會心力,已經逐漸引起人民反彈。
中二選區接下來還要迎接一場補選,再次回歸藍綠對決的局面。與高雄罷免案中,同意罷免票還高於過去韓國瑜當選票數不同,中二選區此次不但差距極小,同意票也遠遠低於當初陳柏惟的當選票數,連國民黨議員都對這樣的罷免正當性有所疑慮。
所以對我來說,這樣的投票結果可以說是最基進的。基進黨不但在過程中維持了他們的理想性,更重要的是他們的勇於對抗,讓顏寬恒也必須親自涉入罷免案,無法再以一個客觀的「義工」角色遠離紛爭,而國民黨到最後幾乎是傾全黨之力要翻轉這個選區。於是,民進黨成為了這場選舉最中間的角色。在這麼一場激烈的對立後,人民自然會傾向更加保守、穩定的選擇,這個選擇很可能不會是引發這場對立的顏寬恒與國民黨,而是同樣深耕在地許久的民進黨議員陳世凱。
有一派的說法是,民主的缺點,可以用更多、更直接的民主來修正。刪Q運動中,支持者可能正認為他們是用民主權利來修正錯誤,但在我看來,這樣的結果無論對藍綠的支持者而言都更像是一記悶棍,讓人不禁反思這樣的制度跟結果有沒有道理?台灣的民主常常是走兩步、退一步,也許我們現在就處在退後的那一步中,但只要在這一步的空擋中反思了自身的缺陷並在未來改進,那基進黨與陳柏惟代表我們後退的這一步,何嘗不能是台灣的一種前進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