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編的話:書本外的「大學」才值得念
這些年很多人在談「未來大學」,或是到底需不需要大學?我認為與其花時間討論改變體制,不如思考有什麼創新的可能性。於是就好奇地問大家「大學的本質是什麼?」,一時收到很多前輩和朋友在臉書上回饋。
我原本想的是「一個友善學習者的場域」。留言中有朋友提到,那不就是「補習班」和「讀書會」,也有人覺得比較像是「圖書館」。
圖書館這個答案很有意思,我想到當年第一次看《心靈捕手》的震撼,麥特戴蒙飾演的主角在片中那句「所以你付一萬五(美金)獲得的教育,我花一塊五就可以在圖書館得到⋯⋯」。
所以,以下試著用「圖書館」來論述大學的「價值」,兩者究竟有什麼不同?
1. 更有學習的「動機」
作為一個圖書館,每個造訪者多半都抱著不同的目的,不管是想放鬆、打發時間,還是想沈浸在閱讀的世界裡,或是想尋找自己的興趣、進一步了解更多,也可能帶著明確的問題、想找到合理的答案都好。
就這一點來說,大學的確像是個圖書館,但又不只是個圖書館。這是個知識隨手可得的時代,離開了國高中基本科目的「磨練」,除了知識就擺在那兒,還要有人可以引導學習者:
帶他們用更大的視野看世界,有哪些有趣的議題值得探討?什麼問題值得去解決?有了學習動機之後,下一步是哪裡可以找到相關的學習資源?適合從哪裡開始學習?
2. 形成學習的「社群」
圖書館,是提供一個場域,可站可坐還可以躺著,有各種不同領域的樓層和空間,讓人們可以自己選擇想在哪裡閱讀。也可以把「知識」借回家,試著把部分的知識內化成自己的,再還回去留給下個有緣人。
同樣的,我認為大學不只是圖書館,學習「情境」應該不只是一對一(個人對知識),也需要多對一或多對多,也就是要有可以一起討論和彼此學習的「夥伴」。
這樣的夥伴,目的是要有助於學習。因為每個人學習的進度、速度、方式都不同,有不同的背景和興趣,也有不同的動機和目的,還有對該領域了解程度的差別,如何組成一個好的學習小組,我認為也是大學的價值之一。
這樣的學習小組,不見得是傳統地由老師挑學員,更應該由學習者來挑學習者,因為決定要跟誰一起學習的是「學員」而不是「老師」啊!也不見得一定要去「圖書館」,一起學習要能同時在「線下」和「線上」運作,也因此,經營好一個學習社群,也是大學的本質之一。
3. 創造學習的「保護傘」
我們什麼時候會去圖書館?有空的時候吧。那什麼時候會學習?也是有空的時候,這樣就不太好吧。
這也是大學和圖書館不同的地方,大學的本質,包括一個讓學習者可以安心學習的「結界」,在高中畢業和進入社會之間的一個「學生身份」,就像是一個「保護傘」,保護學習者在某段時間內,較無後顧之憂的學習。
不過,這樣的「保護傘」應該要幾年,一定要四年嗎?是不是每個人都要四年?如果只有兩年,大家的學習動機會不會更強呢?這個保護傘究竟是「保護」還是「溺愛」?「學習」和「畢業」之間又該是什麼樣的關係?這都值得進一步思考與設計。
4. 獲得學習的「證明」
這麼多人都去過圖書館、在圖書館學習過,為什麼沒有人說自己是「XX圖書館畢業的」?我想是因為大學本質還包括「提供一個表演的舞台」,這個舞台要讓學習者輸入之後,還要能產出、能實踐、能印證。
也就是說,大學不能像在圖書館只是悶著頭「學習」,書還回去就沒事了,還要能創造一個機會,讓學習者去嘗試、體驗和實作,從中找到自己的成就感、自信心,從中了解自己所學和世界、社會有什麼關係?確認能不能解決實際的問題?
累積了這些「證明」,才足以進入社會。
當然,這樣的證明沒有一定格式,只要覺得準備好、可以養活自己就夠了。大學扮演大多數人進入社會的最後一哩路,提供學以致用的舞台、跟外界接軌也是其和圖書館不同之處。
5. 學習成為一個「人」
一個人,從小就窩在圖書館,就如同現在年輕人,整天都用手機上網,有問題嗎?我是覺得還好,的確有人可以這樣就長得很不錯,但不是每個人都可以辦到。
因此我認為,大學還有一個超出圖書館能力的地方,就是提供一個環境,讓我們透過思辨、實踐來學習成為一個「人」,包含如何認識自己、認識情緒、認識關係、找到自己的角色和定位,甚至是同理他人。
當然,上述有的不是到了大學才要學,在人生的任何階段、在學校、社會和在家庭都應該學,可以確定的是,很難只靠圖書館就達到。
以上,是我心目中「大學的價值」,也就是我所謂「友善」背後的意思。如果要我付「一萬五」而非「一塊五」去念一個大學,至少得做到這些吧?
回過頭看,我們的大學做到了哪些,大家可以自己檢視一下。
至於未來大學(教育)還缺少什麼,讓雜學校的更多作者透過不同角度來告訴我們:
- 商業思維學院院長Gipi談:疫情後崛起的線上教育,是終身學習的解藥嗎?
- 哈佛教育所的高材生來分析,疫情後的高教「破口」:誰來在乎學生心情?
- 中山大學人科學程老師分享:到底哪種學生/老師適合「跨領域」教育?
- 剛進入台大、嚮往自主學習的大一新生迷航記:原來不當「學生」這麼難?
- 體制外畢業、念了三次大學都無法「畢業」的她又嚮往什麼樣的學習?
羊正鈺(小羊)
大學念化學,碩士讀MBA,到非洲當一年志工後,前關鍵評論網新聞組主編,現為雜學校客座主編,從媒體創新轉行到高教改革,期許自己做個像老師的學生。經常在個人臉書發表時事觀點,評論散見於《關鍵評論網》、《天下獨立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