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眾史學經典閱讀筆記(陳柔縉vs蔣竹山)
不瞞大家說,若不是一顆星星的隕落,會不會興起收藏她的著作還難說。但是我還是收藏了。而在這同時也收藏了蔣竹山老師的書,才發現這兩位所關注的焦點是類似的。我這個從學術跳到民間史學,從純史學跳到文化資產、建築論,現在在教日語的怪怪身分(有人說斜槓是吧),我想剛好來比較跟介紹這兩本書給大家。
我研究所的時候,因為我大學同學慢我幾年考上台史所,我那時誤以為要繼續走歷史,跟著去聽了很多歷史理論的課。我是在誠品撿到陳柔縉出道作《西方文明初體驗》的,初版2005年正是我研究所當時。當時根本沒有大眾史學,授課老師拿當時就已經絕版的《餘暇社會學》來當教科書,這本是呂紹理老師的書(簡歷),當時呂老師在政大,出版一本很具看頭的《展示台灣》,是博覽會的相關理論的書。從《餘暇社會學》有提到星期制、時間制的概念,以及許多民眾休閒生活的統計,非常有趣,應該是大眾史學的開始。
以下:蔣書、陳書
蔣書和陳書的內容,都有提到這些有趣的大眾史學。尤其陳書在2005年的時候就出版,當時歷史及文化資產科系有開始有學生參考她的《西方文明初體驗》,算是大眾史學的第一批參考書。不過呢,她的書都是參考《台灣日日新報》寫的,在歷史學界,《台灣日日新報》是第一手資料,而如陳書根據第一手資料分析、發揮寫成的,充其量只是第二手資料,在史料的運用上的價值就不如直接讀《台灣日日新報》的了。我記得以前有位學姊研究百貨店,就有被她指導教授說,要去更深一層的找一手資料。尤其《台灣日日新報》幾乎由日文寫成,若只是讀《漢文台灣日日新報》,表示這研究生幾乎不會讀日文,那這篇論文的價值就比較商榷了。
不用比較,蔣老師、呂老師都是正統歷史系研究出身,史料嚴謹度當然是一定勝。行文則可能讀者之間各有喜好,在此不評。本文提供訊息給一些文資學系學院、建築史學研究所學生,大眾史學的研究已經有歷史學者專書出現(二刷了,也比較容易入手)。蔣老師寫的主題跟我關心的主題有些重疊,在此列舉幾樣:
- 博覽會
- 吉野村
- 衛生
- 時間
蔣書《島嶼浮世繪》算是很平易近人的把歷史理論融合大眾歷史學寫出來。我記得我讀第一版的時候,是在彰化車站前某獨立咖啡店(可惜現在已歇業)。我在那邊等時間,看著老闆的收藏,差點把第一版看完。所以這次再版,決定同時收下。卻剛好也收到兩本不同風格的大眾史學經典書,算是一種巧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