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台灣,不講半導體、光電、生技等等科技業,還有哪些可以走的路?其實還蠻多的,畢竟台灣在數十年內,從未開發國家躋身已開發國家,這種成就算是世界少有。但這也代表,我們很多產業,運作思維跟技術水準,尚未提升到已開發標準。只是筆者也必須要講,實際上要作,困難重重。
E

講兩個月了,該作點結尾,這種很像個人抱怨的系列,以後應該會常出現……吧。

筆者是認為,世界進入頂點後的下坡是確定的,尤其是技術領先國的美國,深陷政治正確的奪權風暴,其不穩定稍一不慎,會禍及全球。但我們沒辦法,就現狀來說,台灣該怎樣保持不往下墜,又能維持穩定,個人認為有兩個方向可以作。

探索人生、產學合作都該效率最佳化

第一,產學合作,不是老生常談,而是要更加緊密。我們給了下一代很多的資源去探索人生,這並不是壞事,而是效率最佳化的一種。但我們有給夠多的路嗎?

就現今制度,高中作為大學的學前教育,要轉型成為貼近業界的場所,很難也沒必要。筆者覺得,高中到大學一直線的訓練反而要加強,選修課要增加,讓學生從高中就要開始自己找方向,蒐集資料確定未來適合哪個科系。共通科目要全體加強的,個人認為是數學,而不是為了省事只教邏輯。

因為,通常數學邏輯會好的,其他方面的邏輯要好比較簡單,多些案例參考很快能上手。但邏輯思考不差,同時數學卻不好的人,跟前者比對案例的理解就有差。至少在現代社會,技術類的不論,管理類的也需要看得懂數字報表,筆者認為加強數學不是壞事,問題是加強哪類的東西?

這很值得我們討論。

數學就是現代手段

高中難以產學合作,高職呢?坦白說,筆者認為也不大可行,因為現今較前段的高職,都以科大為升學目標,而這些科大生出來,多以白領職位為優先,接黑手工作的意願大幅降低。而要讓許多後段,幾乎可以說是學店的高職,擔任這個產業合作橋梁,很多案例已經發生,實際上就是被派去當廉價建教合作生。

那到這樣,乾脆回到師徒制,工廠直接蓋宿舍收徒弟算了。

科大需要新路,高職就可接觸產業實況

所以,筆者是認為,從科大著手比較實際。因為少子化的原因,科大的學生素質已經慢慢下降,在此狀況下堅持走一般大學的路,毫無意義。但要把科大降級回技院、職校?這也不切實際。

故筆者所想,是科技業將職位需求劃分,訓練度高、知識面少的,用產學合作方式,提早進入科大合作。科大生可以取得過去進不去的工作,薪資較過去提高,而大學、研究所受過進一步科研教育的畢業生,朝向研發、管理面,也等於提升未來的機會。當然,哪些工作適合科大生接受訓練,就可以立刻上手,哪一些就是得要大學理工相關科系培訓才行,要看行業職位而定。

高職則需要更多跟傳產的合作,這中間就有大學介入的可能,當作中間橋梁。這現在當然就有,筆者的意思是,要更加職業導向、工作取向,以就業為目標,提早讓具有理論基礎的大學生,接觸台灣產業實況。這樣可以避免大量徒有幻想的人,在畢業後產生心理上的巨大落差,變得憤世嫉俗。

說是這樣說,細節還要看不同行業而定。就以筆者的專業來說,因為是專業,倒是可以想很多辦法,連國中畢業生都可以訓練去科技業上班。不過,技巧可以練,心態沒辦法,所以才會建議從科大開始,入科技業並非只有技術,相關學術背景對於心態養成也很重要。

環保也要技術,開發才是實務,零容忍只是阻礙進步

第二點,就是怎樣擴大開發,台灣現在欠缺的不是保護環境,是開發「保護環境的技術」。而這類技術不能老是想著照抄外國的,光是台灣的地理氣候,以及各級產業聚落條件,就足以抵銷外國既有技術的優勢。本土在地化的開發,實際運轉後的除錯,累積相關經驗最為根本。

而當前的法規與政治環境,只能說非常讓人嘆息,但這無可奈何,前篇也說過,走到後面總是要我們民眾自己覺悟,天底下沒白吃的午餐。保護環境說的很好聽,但大多數人想的都是一昧禁止,二元化的將開發等同破壞。

這最嚴重的後果,就是今天有一款可以降低汙染的技術,也會被抵制不得採用。因為環運走到零容忍,就只是政治正確好聽,實際上根本做不到,有人類就會有污染,你怎麼讓製造業零汙染?

這是需要,不是需求。因為台灣需要這些填平既有產業落差的技術,賠錢也得要作,第一步沒跨出去,就不會有第二第三步。這類技術除了環保、公衛等,屬於降低污染災害類的,還有傳統產業、各種代工廠的管理技術提升,小型的除汙設備,是一種政府投入10,可以降低原本災害、汙染100的措施。

不要什麼都聯想到圖利,這種形容詞用多了對現實毫無幫助。零污染、零排放、零檢出,都是說的很好聽,實際作不到的,自己的產業可以講一百條作不到的理由,別人的就是資本家不想出錢。

台灣差點拉美化,現在還在鋼索上

台灣是很幸運,沒有被馬英九類的人繼續執政,不然照其原本路徑,會得到表面非常漂亮的法規,但完全沒有作到可能,除了台北與周邊,其他地方一片狼藉。

台灣差一點就要拉美化,現在還是走在鋼索上,各種社會運動不能只求表面好看,抵制所有技術類的改革,用零跟一當作標準。有時候看似開放解禁,將會是生態災難,最後卻什麼都不會發生,原因?

因為生產製造要算成本,花自己口袋的錢一定比花別人的錢小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