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京都的第一印象,忘記她的千年悠久,卻著迷於她的青春與包容。

凌晨四點出發,往飛機場。

離開的飛機班次選的早,是為了在晨光拭去鄉愁之故嗎?拖著為了留學新買的29吋大行李,坐上統聯,往桃園機場。長榮航空有賣憑留學生證件就可以便宜一些的學生票,為了買那張學生票,特地去位在台北公司的旅行社辦那張在日本不怎麼有用的國際學生證。六點多的機場,免稅店都還沒開,空空蕩蕩的,正如我的心情一般,空空蕩蕩,對於未來會發生什麼事,並不知道。很快地,登機的時間到了。

經過兩個小時多的飛行,飛機降落關西國際機場。關西國際機場於1994年完工啟用,是關西地區的新機場,原本的伊丹機場變成國內線,往後我們研究室要去搭飛機的時候,就會往北向伊丹機場,而往關西國際機場時,由京都車站30號月台乘坐特急HARUKA,70多分鐘就會抵達了。往後,搭飛機來關西國際機場時學聰明,去排「JR綠之窗口」的人工售票,第一天來日本,就跟其他留學生一樣傻傻的,在自動販賣機只買了一張乘車券就跑去上車,車掌來補票,馬上要求補了特急券。後來知道兩張加起來要3000塊有找,才是正確答案。

在我小時候離開京都的時候,樓上是伊勢丹百貨的新京都車站已經完工,提著快30kg的行李,去找計程車搭車,憑著入學考後找到的房子地址「下鴨松之木町」,來到往後生活的基地。承接前一個落跑房客,似乎在談判時有殺到一點價格,但是這棟公寓(アパート)沒有電梯,想跑票時又要給一堆敷金禮金,咬著牙留下來。但是每次回台灣,要提上29吋行李箱上四樓,實在是練習臂力跟腳力啊!

到的時間還早,去附近家具百貨買東西,填補空空蕩蕩的房間。在吉野家旁邊的小書店,買到一本《京都の近代化遺產》,看到我們教授是共著者之一,而我對京都的印象跳躍了一千多年,來到了大正浪漫時代的1920年前後。

我的第一棟京都近代化遺產:左京區役所


「區役所(くやくしょ)」是留學生第一個報到的地方,除了登記「在留卡(ざいりゅう カード)」以外,也要去繳納「國民健康保險」。

「役所(やくしょ)」應該是從以前的「役場(やくば)」一詞而來。在「役場」有「役人(やくにん)」,也就是幫老百姓及武士辦事情的人,類似現在的公職人員。以前住宅只有武士等級可以設置玄關,但是「役人」後來也允許設置玄關,可見得管理的權力很大。「百姓(ひゃくしょう)」是庶民階級,江戶幕府時代不可帶姓,直到明治維新時代才准予帶冠「苗字(みょうじ)」。

在近代化以後,天皇的皇居移到東京,幕末戰亂的京都經歷了一段很長的復甦期。1929(昭和4)年左京區獨立設區,左京區役所於1930(昭和5)年完工,由京都市營繕課設計。雖然外觀只有四層樓,面對街角呈曲線的入口,水平帶狀的線條,具有帶初期現代主義的Art Deco風格,總會讓我聯想到鈴置良一的基隆港合同廳舍。完工以後,建築體主要拿來做為辦公室,於地面層設置一個食堂,供員工膳食使用。西南角的正面二樓為露台(バルコニー),西側向內凹呈陽台(ベランダ),有可能是為了防止西晒的措施。1931(昭和6)年小幅度的增建,但是可惜建築已不存,在我完成留學準備離開京都時,剛好廳舍搬到較靠東北側的松ヶ崎去。嶄新的廳舍雖然看起來很氣派,卻少了往昔的內斂蘊含。


附錄 松ヶ崎與我,還有台灣

從小頻繁搬家的我,聽我爸媽說,我在日本的第一個住處是「松ヶ崎」,也就是左京區役所的新辦公地。而這個「松ヶ崎」,和台灣之間也有密切關係。

新竹火車站的設計者「松ヶ崎萬長」,他的領地正是在這一塊「松ヶ崎」。在中文,一般他的名字會寫做「松崎萬長」,聽說他生前自己的簽名也是簽做「松崎萬長」,不過,他的後代現在是以新式的日語簽法「松ヶ崎」自稱。

傳說松崎萬長是孝明天皇的私生子,下賜領地及姓氏而避禍。後來松崎萬長去德國留學建築,回來後地位和日本近代建築史第一人的辰野金吾分庭抗禮,但是因為仕途不順而度台,新竹火車站是其最有名的建築設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