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代中文漢字文化有很多人誤以為「支那」一名是出自日本文化對 China 的歧視用語,但這種說法可能是錯誤的。

因爲,早在古代以 Sanskrit (善至文 / 梵文) 寫作之 Buddhism (悟道之思義、悟道家,漢譯「佛教」、「佛道」、「佛家」等) 的經典中就有 चीन (cīna) 一語,據說指稱的對象或為「晉」或「秦」(也可能包括漢字史書中的「前秦」、「後秦」等)。此外,在一些 Sanskrit 的文獻裡面,漢字「天竺」的原文 Hindu 之字面上的意思纔是「中土」、「中地」、「中域」或「中國」之意。(註:參考 P.S. 之 Hindu 一字的字義)

Buddhism 傳入 China 之後,漢字文化圈自己將 चीन (cīna) 翻譯成「支那」[P.S. 可能是截取了古代周秦二個王朝的共同發源地「岐地」中的符號「支」,但是把「岐」字中的符號「山」用符號「阝」(又意通古代表示山脈形或序列等含意的符號「𨸏」) 來表示,且挪移到約略形聲 cina 一語之 na 的「那」字中;或者是由於古代的秦國曾經統壹了當時的中原廣大平原地區、不再以岐山及秦嶺附近的區域為國家中心,所以就將「岐」字中的符號「山」給省略掉了也說不定。],後來又成爲其它國家集團稱呼 China 的漢譯,也就逐漸等同於後世 English 中的 China 一字所指稱的地理名稱。

還記得,漢字文化圈的佛教之教義一般都有「眾生皆能成佛」的平等意識,所以在用字遣詞時,包括「支那」一詞的翻譯,自然應該不會有歧視他人或自我歧視的心態在作祟吧!


但是,China 地區在其它拼音文字中,也有不同的另稱,例如 Khitan、Cathay 是來自 China 古代北方的古國「契丹」。然而「契丹」後來被「金朝」和「清朝」的共同祖先族群「女真」給兼併了,到了大清帝國時期則可能以 Ta Ching 及 Tai Ching 表達兩種不同口音的「大清」之稱呼,但同時也使用 China (清地;清邑) 及 Chinese Imperial (清地之殷皇之合聯) 這兩個 English 式的名稱,而此時的 China (秦地;秦邑;篆地;篆邑;持兖地;清地;清邑) 其實已經包含在「清地」或「清邑」之內,畢竟大清帝國政經網路的規模要比古代的幾個稱爲「秦」的公國、王國、帝國或王朝大上許多。

換句話說,China 一名本來與秦帝國崩潰以後纔出現的「漢朝」(Han Dynasty) 關係比較薄弱,但是秦代制定的「篆文」(Chinese,尤其是「小篆」) 在漢代卻還是繼續被沿用並研究下去直到清代,所以 Chinese (篆文、秦文) 此一名稱纔會比 Hanese (漢文、漢字) 更加知名於世,但後世也因此而搞混了,以為 Chinese 就是「漢文」、「漢字」、「華文」、「華語」、「中文」(Mandarin) 等。


也就是說,China 之「支那」一名的漢譯,其實早先是由漢字文化圈之佛經的記載傳入日本,更早先又是出自 Sanskrit (善至文 / 梵文) 之 Buddhism (悟道家,漢譯「佛教」之類) 的經書之記載,即翻譯自類似 Roman (人民言 / 羅馬言) 之拼音 cina 的發音,和古漢語之一的台閩語 (意通「台民語」,或稱「河洛話」) 之「中國」一詞的 diónggô 之發音大異奇趣,其意義當然不等同於漢字「中國」(京師;京城;天子位;天子都;中都;首都;天朝;朝廷;政府;中央政府。實質上相當於古漢字文化的「聯邦總部」或「聯合國總部」)。

在公元 19 世紀末以後到清代末年,漢字文化的知識份子和後來的革命黨人也使用「支那」這個復古的名稱來稱呼自己的國家 (P.S.據說漢字文化之唐朝的唐玄宗也曾經作有一詩「鶴立蛇形勢未休,五天文字鬼神愁。支那弟子無言語,穿耳胡僧笑點頭。」;近代革命家孫文也曾經多次在文書當中提及「支那」、也曾經自稱「支那民黨之代表」,康有為的女兒也曾寫下「我是支那第一人」的詩句),而據說當時這個「支那」一名是從日本漢字又回傳到 China,所以很多 Chinese 此時便誤以為是日本人發明了這種稱呼,再加上某種反日仇日的心態,也就疑神疑鬼起來、以為帶有歧視的意思。

更奇怪的是,有些人誤以為 China 被譯爲漢字「支那」是一種歧視,卻又按慣例稱呼「南東昂洲地」(South-East Asia,漢譯「東南亞地區」) 的 Indo-China 地區為「印度支那」,難道這樣就不算是歧視?……還是當地的人早已經習以為常而不覺得有歧視的意思呢?…….


不過,關於「歧視」的問題可能是這樣,就算你覺得「第一名」、「好棒棒」、「大美人」的稱呼是歧視,應該也有拒絕被這樣稱呼的權利纔對;但是事關群體的事,最好還是徵詢大眾意見及審慎考據,纔不會錯將讚美當歧視,或是錯將本來就存在的經典古稱當作歧視。

更何況,如果有巨大的財富或榮耀之類仍然和那個你誤以為是歧視的名稱連結在一起的狀況下,一旦你拋棄了那個名稱,不也可能同時拋棄了一份參予共享共榮的名份嗎?…… 萬一有一天,考古家發現了一張寫明爲「支那天地千年寶藏圖」的藏寶圖,到時候可別又突然反悔囉!

不論如何,若是參考古代字書《說文解字》對於漢字「篆」的音韻記載「持兖切」(按反切式發音來唸,也就是「持兖」兩字唸若 China 的 Chin -- 即類似 chiain 或 chain 之發音方式),也許採用這個純粹音韻式的表達來轉譯 China 一名為「持兖地」或「持兖邑」,可能會是比較中性、同時又能擺脫歧視與否之爭議的措詞之一。


P.S.


Hindu:中土
,即 Hindu = 橫1ㄇ土 = 一丨ㄇ土 = 中土;中地;人與人的域;人間;河沿人地域,此時的「河」是指 Sindhu (河,即 Sindhu = 三點聯丁橫ㄩ = 氵丁一ㄩ = 氵丁口 = 氵可 = 河。中文或轉譯「印度河」)。現代中文多按唐代玄奘著作的《大唐西域記》漢譯為「印度」,而古漢字也有「天竺」、「天毒」(P.S. 但是漢字古籍《山海經.海內經》提到的「天毒」卻是位在東海之內、北海之隅,與「朝鮮」相近)、「身毒」、「羌獨」、「興都」等莫衷一是的譯稱,而 Hindu 也是 India 的早期名稱,又意通 Hindoo (中土;中土域;中土圈;中土圈域,意通「中國」;人與人地域圈、人間圈域、人間;河沿地域圈。此字爲 Hindu 之 English 化的寫法) 及 Hindi (中土、中地;人與人的地、人間地;河沿地;中地言;人與人的言,意通「人話」;人間地言;河沿人的言。現代中文漢字多轉譯「印度」或「印度語」) 的部份含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