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原名:Mijn Rembrandt(2019)

藝術搶購之亂?博物館互打;交易商互告

藝術鑑賞向來是一件陶冶性情之事,不管是自由角度觀賞或用專業水準看作品,都可以獲得一些心得,就算只是好漂亮或好帥氣也是一種對於藝術作品感性的表達。但對於把藝術當成一項生意或名望政治的收藏家們可能無法那麼悠哉的看待藝術品的出現。

《是誰得手林布蘭?》是講述幾起由十七世紀巴洛克時期著名畫家林布蘭畫作所衍伸的畫作鑑定與爭奪戰的荷蘭紀錄片。電影號稱為史上最昂貴畫作交易第一次搬上大銀幕,同時也引發兩大國家大型博物美術館相互爭奪林布蘭經典畫作,之間坐落誰家的館藏之爭,一揭藝術收藏的幕後故事。



藝術品該歸於公眾或私有?收藏家們對藝術的定義

2017年時台灣曾拍過以收藏藝術品的紀錄電影《一個人的收藏》以幾十位藝術相關的藝術家、策展人、收藏者來敘述關於收藏藝術品是怎麼一件事。雖然影片拍得活像土豪炫富,核心問題「為什麼要收藏藝術?」如蜻蜓點水,甚至有些人很簡單的說就是為了藝術增值而購買。

這部台灣紀錄片講述的是以當代藝術為主,有可能對於幾世紀以前那動輒千萬上億的國際藝術品,台灣收藏家可能是無緣,或是富豪不好此道,但是還是回到2020年電影《誰偷了班克西?》所提到的藝術該是私有還是共賞,至今仍沒有一個答案。



《是誰得手林布蘭?》是2019年的荷蘭紀錄電影,主要探討的不是關於17世紀因巴洛克風格和著名的林布蘭光繪圖手法的藝術家林布蘭本身,而是他的畫作在當今的天價。

電影描述多位收藏家與國家博物館是如何發現林布蘭的畫作而納入自己的收藏,主要描述的是收藏家的各種面貌,單純對畫作的癡迷、收購來作公共展示、為了證明自己的能力,或是上升到更誇張的是國與國之間對於藝術品的面子地位和國際競爭,林布蘭的畫作轉眼間變成國際問題。



交易與商譽,購買畫作就是一場尋寶的博弈

這部紀錄片依據不同收藏家收購林布蘭畫作的方式,區分成不同時間線。其中最大的兩條主線是,法國男爵艾瑞克羅斯柴爾德決定將兩幅林布蘭大型畫作《Maerten Soolmans and Oopjen Coppit 》的肖像拍賣後,引發荷蘭阿姆斯特丹國家博物館和法國羅浮宮都看上這幅畫作,都想把這幅作品加入國藏行列中。

另外一個則是荷蘭年輕的畫廊廠商楊席克斯發現了兩幅林布蘭的真跡,成為新的發現者,卻捲入了與交易商違約的風暴之中,與林布蘭研究學者和業界商譽等人關係交惡,和信用破產之中。



從兩國爭相購買畫作到個人畫廊的信用危機,都可以看出世界名畫的價值與威力,但真正有魅力的是林布蘭畫作的絕美之處,還是那背後龐大的利益結構?

生於十七世紀的林布蘭被後世稱為荷蘭歷史上最偉大的畫家,其中繪製的肖像畫和聖經內容的畫作特別出名,但也諷刺的是因和女僕同居育有女兒飽受教會譴責。因為繪畫需要常採購大量繪圖工具而破產的林布蘭在貧困中去世葬在無名墓地。到今看到兩幅肖像畫在富士比上億歐元價值,讓人倍感落寞。



收藏家為藝術而痴狂,但觀眾誰在乎?

在《是誰得手林布蘭?》紀錄片之前,導演曾拍攝過同樣藝術人文類型,荷蘭的阿姆斯特丹國家博物館為主題的館院紀錄2014年電影《風華再現 阿姆斯特丹國家博物館》。

這次的影片則是之後2019年的小插曲所延伸,再次以藝術和收藏為主,只是比起國家館藏的公眾意義,這次換成更私密與私人,關於收藏家對於藝術的瘋迷與癡愛,還有背後藝術貪欲和對於真相的追求,是金錢還是國家人文的高度,或是更多的是對於林布蘭畫作追逐過程單相思的快感。



但這部藝術紀錄電影依舊有著非常針對特定族群的拍攝手法,並不是所有觀眾都會感興趣的紀錄片類型,而且中間一度無趣在主線上有沒有太多的驚奇,比起電影主打的荷蘭阿姆斯特丹國家博物館與法國羅浮宮的畫作相爭,荷蘭年輕畫作交易商楊席克斯的商場危機像是被拿來增添電影的精彩度的救場。

《是誰得手林布蘭?》沒有太多畫作交易的秘辛,說來在藝術紀錄片要求刺激是搞錯了什麼,但觀眾也許對《瞞天過-海紐約史上最大贗品案》的藝術犯罪八卦更感興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