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學以下的素養教育與經驗談:國一下數學篇──比例與統計
每篇都要再次說明,所有的教學方法與手段,完全要看:
- 個人因素
- 社經背景
- 對應教材與年齡
沒有百分百適用,也不會有一招行天下的密技,最大差異在於針對個人或是多人數上課。而且不管多好的教材,只要學生本身完全沒有學習的意願,都是沒有用的,這時候就得要換其他方式,不能只看教材與方式。
正反比的意義與概念
這個部分其實還好,筆者的經驗上,會有問題的出在兩個地方。第一個是比值搞不懂,第二個是看表格的比例關係沒看懂。
第一個問題,比值為何常弄錯?這個關鍵在於,定義不清楚。比值是由前項除以後項得到的數字,可以列出下式:
a÷b=a/b
a為前項,b為後項,a/b為比值。用實例解釋會更清楚,爸爸今年45歲,弟弟今年15歲,請問爸爸的年紀是弟弟的幾倍?
很簡單:45÷15=45/15=3
補足生活細節中的數學意義
到此,應該就不會有太多問題,真不行就多用一些應用題練習。筆者的建議是,請不要一直用相同單位的去比,得到的都是倍數的概念,而要適時放一些不同意義的情境進去,同時結合不等式。
這並不困難,舉例如下:
範例:小明跑100公尺,需要花15秒的時間,小英跑100公尺則要20秒,請問誰的速度快?
一定有讀者覺得,這不就速度的概念,為何要講得那麼麻煩?因為速度本來就是一種距離與時間的比值啊,就跟密度為質量與體積的比值一樣。我們常常對習以為常的名詞,忽略了背後簡單的數學概念,其實只要在生活中每一處,都把這些小地方補足,學生會很快抓到這些抽象的數學意義。
這也是筆者為何一而再、再而三的講,從小培養基礎的學生一定比沒在練的好,許多你覺得砸錢補出來的成果,常常都是「收尾」。會砸大錢補習的家長,比例上也是從小就在乎教育的那一種居多,相關性不等於必然性,有些家長不了解教育是時間的耕耘,就直覺認為可以短時間花錢搞定一切。
總之,比值只要定義弄清,多練習一下,讓比值是一種「比」的概念深入學生的思考習慣,就不會有太多問題。
概念不熟便容易忽略關鍵訊息,卡住思路
另一個問題,統稱練習太少,常見於表格填不出來,筆者經驗在中段以下的學生居多,這邊舉一個例子就好,重點是思考的概念,需要告訴家長與老師,這種同學大概思路哪邊卡住。
範例:已知下表A、B兩數列皆成正比關係,請將未知數X、Y填入正確的答案
這正常來說,應該不會有太多人不會,幾乎是沒有。但表格縮減如下,就立刻有好幾個人不懂。
如果是這樣又會多一些人弄錯:
倘若只有三項,倒的人更多:
這原因很簡單,對正比的概念不熟,所以需要很多資料來確認數字正確。
這類同學的思考是這樣的:
學生:從最左邊看到最右邊,A是3、6、9…是3的倍數,所以15下一個就是18,然後下一個21…沒錯,所以Y是18。
筆者沒開玩笑,真的就是這樣想,若你發現自己小孩寫這種題目居然會一直錯,請他把解題過程怎麼想,用說的說出來。他們在後面幾種表格倒掉的原因,大致上是這樣:
學生:9、12、Y,間隔好像是3,但18後面沒有數字,我能確定Y是15嗎?6前面沒有數字,所以到X是2嗎?
簡單說就是題目的資訊量太少,他沒辦法用嘴巴念出2、4、6、8、10,不敢確定自己是對的。即使他看到題目說這是正比,他也會害怕。而這類學生,要幫助他們,進一步確認,是要看究竟是真的資訊量太少會怕,還是單純對正比的概念不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