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派錢消費成效及網上消費金額
過往坊間曾多次討論有關派錢能否刺激消費,但由於當時沒有真正派過錢,所以沒有實質數據驗證派錢成效,直至近年才有三次較具規模和較直接的派錢行動,然而,由於過往有自由行等外來在港消費變量和財富效應等因素無法統計,因此派錢成效仍然難以觀察。直至最近兩年出現疫症,不但全面封關,遊客絕跡,而且經濟出現衰退,財富增長效應減退,剛好政府在這兩年落實派錢方案,是觀察派錢成效的較佳時間窗口。
誠然,疫情下的限聚令亦會影響消費意欲,尤其是外出用膳,不少人改為網上購物,幸而統計處自2020年起加入網購數據,加上香港在2021年的疫情相對輕微,內部零售貨值應不會太受疫情影響。當然,由於香港的走私活動極為猖獗,零售貸值會否受走私活動影響則無從稽考。
最近兩次派錢的時間線
首先,根據政府網站的資料,疫後的第一次派現金一萬元的時間大約在2020年7月及以後 (現金發放計劃2020),而第二次派電子貨幣五千元的時間則大約在2021年的8月和10月分三期派發,必須在12月和1月前使用,詳情可參考政府新聞網的資料。香港統計處剛公佈2021年10月份的零售貨值和數量的統計數據,正好討論有關派錢成效的一些初步觀察,詳細分析則有待更多數據和進一步數量模型分析結果完成後才有結論。
派錢月出現即月零售總值彈升
圖1是香港在過去大約五年的每月零售總值及其年度變化,今年10月份的零售總值按年上升12%,總值達到307.2億港元 (圖1 藍色線- 左軸:百萬港元),雖然仍遠低於2019年前的水平,但比起2020年頭全球疫情初期已有所回升。2019-2020年可算是香港零售業的冰河時期,早在2019年頭零售總值已由升轉跌,最深下跌幅度曾達-44% (圖1 淺藍色面 - 右軸 %)。2021年2月是正負增長的分水嶺,雖然1-2月經常因農歷新年各年月份不同而會引致年度變化急變,但及後的持續正增長反映零售業正在復甦。
圖1 香港零售總值及年度變化。來源:香港統計處 (2021) https://www.censtatd.gov.hk/en/EIndexbySubject.html?pcode=D5600089&scode=530
2020年7月,當派發一萬元的時期剛好遇上疫情正在緩和,零售總值的跌幅逐月收窄,因此未能簡單觀察出派錢對零售貨值的影響,加上使用現金沒有限期,可能有不少市民先把收到的支票用作儲蓄;相反,在派發電子貨幣的2021年8月和10月的零售總值變化均出現鋸齒形的12%升幅 (圖3),事實上,2020年8月份同樣是派錢月份,該月的零售總值跌幅減少10%。
圖2 比較2020年及2021年的6-12月的零售總值年度變化率。來源:香港統計處 (2021)
若以月度比較,2021年8月和10月的零售總值比對上一個月分別上升了13.83億元(5%)及27.02億元(10%),而7月和9月的反而下跌了8.71億元(-3%)及5.68億元(-2%),電子消費貨幣的刺激消費作用似甚顯著。然而,零售貨值的增幅相對於派發的金額仍有相當大的距離 (政府網站資料指派錢所涉及的款項約360億元),可能的原因很多,譬如市民花了電子貨幣就減少其他貨幣的消費,令總消費沒有達到派發的金額,亦可能反映有部份市民沒有申請今次派錢計劃或仍未使用電子貨幣等因素,有待更多資料才可再作分析。
分類零售貨值及貨量
從分類零售貨值和貨量變化觀察,電子消費貨幣較能刺激電器產品及珠寶手錶等貴價耐用產品的消費,可能這些產品多被視為送禮或自賞的佳品,亦有可能是因為這些產品較易在網上作二手轉售以便把電子貨幣變現。圖3 顯示四類產品在過去五年的零售總值年度變化,事實上這四類產品在2019-2020年均呈下跌,相信與遊客減少有關,但它們在今年10月卻變成升幅最高的產品,其中電器等產品的升幅高達52.1%,耐用消費品升29.5%,眼鏡店升23.9%,珠寶鐘錶等產品則升23.1%,而在8月的最大升幅產品卻是鞋類等產品62.3%,眼鏡升60.9%,衣物類升40.8%,服裝升36.5%,為什麼兩次電子貨幣派發會出現在不同類別產品有較大的升幅?是否消費者多先買衫後買電器珠寶?抑或商店的折扣促銷策略所致?還是另有原因則不得而知。
圖3 香港四類產品的零售總值年度變化。來源:香港統計處 (2021)
相反,肉類和蔬果的零售貨值反而出現下跌(圖5),這亦可能與季節有關。首先,這兩類產品在2019-2020年間並未因疫情而令零售貨值有所下降,大多維持增長,只有肉類產品的貨量在這期間出現約兩成的下跌 (圖4 藍色線),這可能意味著在2019-2020年初的肉類價格大幅上升,導致即使銷量大跌,但總貨值仍然上升 (圖4 綠色線)。事實上,有數據指肉類價格在2019及2020年大幅上升 (姚,2021),反映肉類的需求彈性頗大,市民在肉類漲價時透過減少食肉量來抵消部份加價壓力,及後隨著肉類價格回落,是否市民已習慣減少食肉而帶動肉類的銷貨量和銷貨值同步下降就不得而知;相反,蔬果的銷情一直保持價量齊上齊落,至今一直保持大漲小回的走勢。
圖4 香港兩類產品的零售貨量及貨值年度變化。來源:香港統計處 (2021)
網上購物
疫情期間限聚封城,不少市民改為網上購物,統計處自2020年1月起提供有關網上購物的貨值數據,圖5顯示網上購物的貨值總額在疫情期間持續增長,今年10月的貨值已達24.54億元,佔零售總值的8%,雖然不算十分高的比例,但若升勢持續,對傳統店舖的生意可能有一定的影響,尤其對店舖租金的影響巨大。由於2020年才開始有統計數據,因此在年度變化方面只能提供2021年1-10月的資料 (圖5 淺藍色面)。可惜在網購的數據沒有再分類,未知網購主要集中在那些產品或服務,而且網購供應商不一定在香港境內,亦未必屬零售類別,未知統計處如何處理,有興趣研究香港網購的朋友可以一起找資料深入了解。
圖5 香港網購貨值及年度變化。來源:香港統計處 (2021)
短片:Youtube https://youtu.be/EjwUAPj_8c8
參考:
姚松炎 (2021) 提高糧食自給率對城市韌性的重要,方格子,7月18日。https://vocus.cc/SD_ecofriendly/60f40434fd897800016625d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