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者問#2- 該如何度過等待期?
Q1:我覺得要放下好難。
Q2:我應該是相信我的願望會實現,但是在等待期間還是很容易焦慮怎麼辦?
Q3:有時候我會搞不清楚自己到底是因為什麼而放下不,不清楚自己到底是怎麼想的,這該如何是好?
假設我們非常確定知道自己想要什麼(也就是有搞對“what”),那麼撇除時機問題,會使我們的願望遲遲無法實現的主要原因是「放不下」──
而放下的核心是「接受現狀」。
接受現狀有幾個方法:
A. 打斷固有習慣/模式
這個概念是來自Abraham Hicks,她英文是用“Pattern Interuption” 這組詞。
把平常固定在做的習慣或模式打斷,安插一個新的習慣進去,或是將本來固定在做的順序重新調整,藉由這個動作強迫自己轉移焦點,也就是跳出舒適圈。(搭配閱讀#34)
🙋🏻♀️問:跳出什麼舒適圈?
── 跳出讓你「習慣要焦慮」的舒適圈。
比如説:
小林是個偏向負面思考的人,她很喜歡預設負面立場,只要同事沒有笑容,她就會懷疑自己是否做錯什麼惹對方生氣。她也很容易焦慮,總會一直問「為什麼願望還不實現」,只要有一點風吹草動,她就會緊張是否要失敗了。
小林每天早上大約8點起床後,清理完畢大概8點半,接著她會在那時候泡咖啡並花約半小時時間享受咖啡,一邊喝的時候會邊在腦海裡run一下今天的行程,run到一半就會開始:
吼好煩喔,今天又要跟那個某某部門的誰開會,他一定又會刁難我;
嗚嗚嗚好奇怪喔,昨天為什麼那個誰誰誰突然要對我擺臭臉啊 ;
我上次新月許願已經過了24天又3小時58秒,怎麼還沒實現啊.....
針對小林的這個狀況,我們抓出她每天早上8點半到9點這段喝咖啡的時間都會胡思亂想,幾乎可以說那是她的「焦慮行程」。小林若想實現願望就得做到放下,那麼她就可以強制把這個固定會焦慮的時間、習慣、模式打斷。
選項一:在喝咖啡那半小時間,安插一個新的習慣,例如邊喝邊看書。
選項二:把喝咖啡的時間往後調,例如先換完衣服再喝咖啡。
當我們換到一個新環境時,或是像小林這個案例換了一個新的習慣和模式時,那個本來已經習慣的環境和模式被改掉了,這時候我們的思考模式也會跟著被改掉而產生新的結果,連本來在那個習慣裡會焦慮的模式也會跟著被移位。
── 這個就是快速調整,把焦慮的扎根位置強制拔除,快速把它移走,用新的模式取代。(如果焦慮換了位置之後又扎根了,那就是再強制移走它)
再舉個很常見的例子:
平常習慣在睡前滑手機的人,滑完之後就會直接放在床頭充電,可能還會因此夢到與睡前在手機所見的相關內容而睡不好;早上手機鬧鐘響了直接關掉,順便在起床之前又滑幾下,然後就遲到了。
這樣的人如果睡覺前把手機放到離床很遠的位置例如房外,那麼他睡覺前會無事可幹只好睡覺,早上鬧鐘響了必須要離開床到房外拿手機關掉,他慢慢地就會變成睡得好也不賴床的人,甚至有很高的機率能因此戒掉手機上癮症。
B. 自問自答找出匱乏
同樣是來自Abraham Hicks在演講分享的概念。她將這個自問自答找匱乏的流程分成「外在層」和「內在層」,很適合搞不清楚自己在想什麼的人自省反思找答案。
假設小黃的目標是透過Instagram接很多業配成為厲害的帶貨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