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碧川的歷史書寫(中國篇)(下篇)
楊碧川是誰?
筆者從楊碧川著作翻拍的作者個人照。
相對於史明、蔡丁貴、郭倍宏這些台獨運動者,楊碧川似乎比較低調,較少出現在新聞版面。我記得有兩則比較有名的新聞,一則是十幾年前他在「中國時報」、「聯合晚報」等媒體發文批判陳水扁總統貪腐與民進黨的虛偽;另一則是最近民進黨立委黃國書被人揭發過去當國民黨線民,曾經長年監視楊碧川。
楊碧川是左派台灣獨立運動者。20歲時因「飛虹會事件」坐牢7年,坐牢期間,接觸到許多學問不錯的政治犯,他在演講會上曾半開玩笑說:「當時台灣最好的老師都被抓去關,我的學問很多是從他們那裡學來的」。出獄以後,楊碧川做工維生,之後自修台灣史、社會主義思想,之後在大專院校社團講授台灣史、社會主義思想,並在一橋、克寧出版社出版一系列著作。
他的作品很多,我歸納為幾類:
一類是以台灣歷史、台灣人為題材,有《簡明台灣史》、《台灣歷史年表》、《台灣歷史辭典》、《台灣現代史年表》、《二二八探索》、《台灣近代化與日本》等書。
一類是介紹社會主義思想、重要革命家的傳記,有《歐洲社會主義運動史》、《紅色鋼人:史達林》、《赤色革命家:列寧》、《托洛茨基傳》、《中共創黨人:陳獨秀》、《四個偉大:毛澤東》、《鄧小平傳》等書。
一類是揭露國共兩黨不想讓民眾知道的歷史,有《圖說中國共產黨簡史》、《中國人民解放軍》、《蔣介石的影子兵團:白團物語》,以及「毛蔣大決戰」三部曲系列書寫等書。
最後一類則是介紹世界各國的獨立運動,包括社會主義革命,有《胡志明與越南獨立》、《切·格瓦拉傳:20世紀最後革命家》、《世界民族解放運動史》,以及去年7月由前衛出版社出版的《獨立革命的世界史:一百個民族解放運動故事》。
自言沒有加入共產黨,但相當嚮往共產主義的理想,自認是托派,反對史達林、中共集權專制。(註:作者去年在台南的演講提及,我沒在現場,但事後收看影片。) 作者曾參與黨外運動,其言論、著作、思想影響不少綠營人士,卻因政治理念與民進黨分歧,始終不入黨。
楊碧川的中國近代史書寫
楊碧川主要以中國共產黨與國共爭戰為書寫題材,除了為陳獨秀、毛澤東、鄧小平作傳,也以「國共三部曲」系列著作詳述國共兩黨歷來的談判、戰爭,以及諜報活動。他認為,台灣人在日本殖民當局與國民黨政權長年反共教育的洗腦之下,不論是對台共、中共,還是對全球社會主義運動都相當無知,所以面對中共,台灣人就只能在極端恐共與媚共之間擺盪,並自言其寫作目的是想讓台灣人更了解中共,不要再被國、共兩黨精心編造的各種歷史謊言與政治話術,牽著鼻子走,任其擺佈。以下我將介紹幾本具有代表性的著作。
中國人民解放軍
出版年份:1999年。「一橋出版社」出版。
楊碧川這本書雖在1999年出版,但序言最後一段提到,李登輝與江澤民都要看軍頭臉色行事,且全書只寫到江澤民接班初期的事,發生在1990年代中後期的台海危機與「兩國論」爭議,卻完全沒有觸及,因此可以推斷本書實際上是在1990年初完稿,幾年以後才問世。內容主要是寫中共軍隊1927年8月1日成軍以後的歷史。
六四天安門事件對楊碧川的震撼很大,他在序言寫道:「我曾一再反省,為什麼早年那些滿腔熱血、不惜拋頭顱的革命鬥士會在取得權力後,再向人民開槍?」(第5頁),打算以這本書告訴讀者原因。他直言國共兩黨都把中國當作「黨的私有」,將「黨」放在「國家」與「人民」的前面,認為:無論是國軍還是解放軍,都是用來防範與鎮壓人民反抗,兩者的存在都是為了鞏固當權者享受的種種特權。只是,兩者服務的對象不同罷了!國民黨的「國軍」其實是「蔣軍」,為了蔣介石父子,以及那些在台灣從事黨政軍特的中國人而戰,並不為台灣的存亡而戰;而人民解放軍是不折不扣的「黨軍」,只為中國共產黨而戰,也不為中國人民的死活而戰。
這本書我覺得可惜的地方在於:作者對於蘇聯援助中共建黨、成軍的具體方式,講的不夠多,不夠清楚。其次,由於作者認為,「一部中國人民解放軍的歷史,就是毛澤東和其他軍頭、元帥們的鬥爭、分合演義。」,因此本書的中、後段,論述重心就放在毛澤東與林彪錯綜複雜的權力鬥爭過程,而省略一些重要的事件,如:中俄兩國長年存在的邊境衝突、中印邊界的軍事衝突。上述事件並不是單純的對外衝突,出兵蘇俄、印度、越南等國家,對毛澤東、劉少奇、鄧小平這些領導人來說,不僅是他們樹立個人威信與展現才能的時機,也是清除自己嫌惡或者無法信任的官兵的好方法。──可惜,作者沒有談到。
「毛蔣大決戰三部曲」之「國共諜報」
出版年份:2000年。「一橋出版社」出版。
楊碧川寫的「毛蔣大決戰三部曲」──國共談判、國共內戰、國共諜報,其出版年代距今二十多年,已成為公共圖書館的老書。我有幸借到《國共諜報》這本,但另一本《國共內戰》行將解體,而另一間桃園市立圖書館分館收藏的《國共內戰》缺了幾頁,至於《國共談判》,目前桃園市立圖書館都沒有。有心閱讀者,要嘛去平台或二手書店購買,不然就要去大專院校的圖書館、國家圖書館找了。
作者參照許多文獻,如:李敖編輯的《安全局機密文件》、長舜等人編的《百萬國民黨起義投誠紀實》、蓋軍主編的《中國共產黨白區鬥爭史》等,然後綜合、統整、用簡潔明快的筆調寫出許多事件的來龍去脈。其視角、立場比較偏向中共,對中共特務、匪諜的活動,描述較多。除了回顧中國特務機構的成立經過,作者也說明中共黨人如何滲透國民黨及政府部門。
這本書不只展現中共滲透力強大的一面,也揭露一些中共黨員的性格陰暗面及惡行,例如:周恩來率領部下,殺害叛徒顧順章的妻女;康生在延安先後幫助王明、毛澤東翦除異己,並整肅前來投靠中共的年輕作家、藝術家。當然,也有比較正面的故事,如:潘漢年、關露等人為了達成毛澤東交付的任務,不惜自身名譽,去當時人口中的「漢奸」;熊向暉等人長年效忠中共,不離不叛。
儘管中共特務對上蔣介石主導的國民黨、日本國、汪精衛主政的國民政府,以及其他地方軍頭的情治人員,看起來勝多敗少,但也有失手的時候,如:中共曾被新疆的軍頭盛世才反將一軍,不論是派去的中共黨員,還是當地的共產黨員,幾乎被捕殺殆盡;策反湯恩伯將軍失敗,陳儀及相關人員遭到處決;圖謀在四川發動兵變,逮捕蔣介石,結果消息走露,功敗垂成。
楊碧川對台灣戰後的幾大匪諜案──四六學生血案、「光明報」事件、「高雄工作委員會」事件、「台灣省工作委員會」案、「吳石」案、「蘇聯間諜」案──有所著墨,可惜篇幅不多,全書終究是以國共兩黨在中國本土的纏鬥為主。
楊碧川認為,蔣介石及其政權不是被「共匪」擊潰,而是因自身貪腐大失民心。蔣介石只會驅使軍警特務鎮壓老百姓,讓越來越來人背棄國民黨。內戰時期,大批官兵陣前起義,競相投降共軍,是其長年惡政造就的結果。他寫道:「蔣介石除了340萬大軍以外,他的幾十萬特務,居然被小米加步槍的『共匪』擊潰,敗的不是軍事,他敗的是失去民心。蔣介石的特務最拿手的好戲就是製造敵人;而中共特務最拿手的則是策反敵人。中國的間諜戰不外乎人情、金錢、美色與權位的爭相交錯。間諜戰充分利用了人性弱點,誰不怕死,誰不愛錢愛名?這場歷經70年的地方戰爭,反映人性最醜陋的一面。蔣介石難道不明白,因為他才是最大的匪寇,他的特務將其統紿下的中國及台灣變成人間的地獄,才有這場驚心動魄的地下戰爭連續一再演出。」(《國共諜報》第282頁)
楊碧川直言,國共這場延續幾十年的地下戰爭並沒有結束,但台灣人沒有警覺,反而「沾沾自喜地不將中共的威脅認真思考,隨著國民黨及中共先遣隊、傳聲筒的言論起舞。」(《國共諜報》第282頁) 展讀這本老書,看到這裡,我覺得作者真是先知!二十幾年前就提出上述的警告,比大多數台灣人更早看出中國對台灣的滲透問題。
「毛蔣大決戰三部曲」之「國共內戰史」
出版年份:1994年。「克寧出版社」出版。
出版年份:1999年。「一橋出版社」出版。
相較於二二八事件、白色恐怖,「國共內戰」是一段至今沒被好好處理的歷史。雖然我們現在能透過中、台交流與多國學者的著作了解這段期間的大小戰役、時代背景,中國學者的說法在份量上仍然佔了優勢,尤其是中共官方的版本。
楊碧川的「國共內戰史」在敘述上,由於作者個人的反蔣、反國民黨情結,以及參考大批中方史料、回憶錄的說法,比較偏重中共那邊的軍事、外交、間諜活動,不過作者仍有相當的自覺,在序言寫道:「國共內戰,一筆爛帳,雙方各說各話。蔣介石方面譴責將士不聽命令,貪生怕死,臨危苟且偷生,不聽領袖的指揮,才至亡黨亡國。中共方面,則誇大了『毛澤東思想』的戰無不勝,好像整個戰爭是毛澤東一個人打贏似的,而那數十萬名死傷的士兵根本沒被載入歷史。這是中國式歷史的寫法,僅留下『一將功成萬骨枯』這一句話。」(第3頁) 他強調台灣人有權利明白國共內戰的真相,不應該被國共雙方的片面之詞迷惑。
本書從國共兩黨成軍寫起,簡略講述中日戰爭前的國共內戰,而將重點放在遼瀋、淮海(徐蚌)、平津、渡江(長江)、中南(中國中、南部各省)戰役。有別於中共官方及親官方人士標榜的「小米加步槍」戰鬥精神,以及中國人民受毛澤東思想感召,所以戰勝國民黨軍與美國人……諸如此類的庸俗說法,楊碧川認為:中共當年之所以取勝,關鍵因素在於:大家覺悟到「自己如果戰敗就會完蛋」的「危機意識」,因此不論是毛澤東、朱德、周恩來、林彪這些高層人士,還是最基層的士兵,無不全力以赴,不敢鬆懈。作者強調,這樣的危機意識值得台灣人正視與深入思考。
作者對於蔣介石及國民黨軍的將領,似乎沒什麼好評,除了自殺殉國的黃百韜,作者不吝筆墨寫出這位將軍的悲劇命運、威武不屈的精神,其他的將領,尤其是大權總攬的蔣介石,則展現他們自私、怯懦、無能、貪腐、畏戰的嘴臉。楊碧川是這樣評價蔣介石的,他說:「蔣介石之用人,朝令夕改,隨時臨陣換將,自亂章法,部屬也無所適從,任何大小軍情皆要上報,聽候指揮,簡直是一群傀儡罷了。」(第194頁) ;而對於國民黨將士的整體表現,作者在結語寫道:「個個都是『逃得快』,未戰即先潰散。筆者有幸訪問過一些戰後餘生的老兵,他們幾乎異口同聲告訴我:一聽到槍響,指揮官即找不到人,連要跑也不告知士兵一聲,難怪國民黨在大陸『兵敗如山倒』。」(第375頁)
這本書有一個滿嚴重的缺點,那就是地圖太小,數量太少,而且將國共雙方不同時間的軍隊動態濃縮在同一張地圖,使地圖變的難以閱讀,不但地名、軍隊番號的字體很小,地圖與文字也對不太起來。我們讀者即使對照文字敘述,去解讀每張地圖的箭頭,也不容易弄清這些箭頭所指涉的行進方向,何者孰先孰後。總之,讀者要透過書中的地圖去了解整場戰役經過,非常困難!這是我覺得本書未來再版,或是重新排版時,應該修正與加強的地方。
有多少人能從密密麻麻的箭頭,知道那些軍隊的動向呢?
(全文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