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碧川是誰?

筆者從楊碧川著作翻拍的作者個人照。

相對於史明、蔡丁貴、郭倍宏這些台獨運動者,楊碧川似乎比較低調,較少出現在新聞版面。我記得有兩則比較有名的新聞,一則是十幾年前他在「中國時報」、「聯合晚報」等媒體發文批判陳水扁總統貪腐與民進黨的虛偽;另一則是最近民進黨立委黃國書被人揭發過去當國民黨線民,曾經長年監視楊碧川。

 

楊碧川是左派台灣獨立運動者。20歲時因「飛虹會事件」坐牢7年,坐牢期間,接觸到許多學問不錯的政治犯,他在演講會上曾半開玩笑說:「當時台灣最好的老師都被抓去關,我的學問很多是從他們那裡學來的」。出獄以後,楊碧川做工維生,之後自修台灣史、社會主義思想,之後在大專院校社團講授台灣史、社會主義思想,並在一橋、克寧出版社出版一系列著作。 

 

他的作品很多,我歸納為幾類:

一類是以台灣歷史、台灣人為題材,有《簡明台灣史》、《台灣歷史年表》、《台灣歷史辭典》、《台灣現代史年表》、《二二八探索》、《台灣近代化與日本》等書。  

一類是介紹社會主義思想、重要革命家的傳記,有《歐洲社會主義運動史》、《紅色鋼人:史達林》、《赤色革命家:列寧》、《托洛茨基傳》、《中共創黨人:陳獨秀》、《四個偉大:毛澤東》、《鄧小平傳》等書。  

一類是揭露國共兩黨不想讓民眾知道的歷史,有《圖說中國共產黨簡史》、《中國人民解放軍》、《蔣介石的影子兵團:白團物語》,以及「毛蔣大決戰」三部曲系列書寫等書。  

最後一類則是介紹世界各國的獨立運動,包括社會主義革命,有《胡志明與越南獨立》、《切·格瓦拉傳:20世紀最後革命家》、《世界民族解放運動史》,以及去年7月由前衛出版社出版的《獨立革命的世界史:一百個民族解放運動故事》。

 

楊碧川自言沒有加入共產黨,但相當嚮往共產主義的理想,自認是托派,反對史達林、中共集權專制。(註:作者去年在台南的演講提及,我沒在現場,但事後收看影片。) 作者曾參與黨外運動,其言論、著作、思想影響不少綠營人士,卻因政治理念與民進黨分歧,始終不入黨。



楊碧川的台灣史書寫──簡明台灣史

楊碧川《簡明台灣史》(第一出版社,1992年1月三版)

1990年代,台灣歷史相關書籍如雨後春筍般出現,作者多是學術體制外的業餘人士,學識與論述能力良莠不齊。許多人熱切書寫台灣歷史,等不及台灣歷史系所設立,也不太敢指望體制內學者的良心與熱忱,為的是:想儘快將戒嚴時期黨國體制隱瞞的歷史,揭露給更多人知道,楊碧川的台灣歷史書寫就是這股潮流的產物。作者在序言寫道:「歷史對台灣人是陌生的,台灣人知道的只是外來統治者的列祖列宗、壯麗山河;自己是卑微而無地自容的。台灣史就是台灣人的恐怖夢魘,台灣人拒絕歷史,捨棄過去,驚悸中又不知如何創造更美好的明天。」因而,力圖寫作「一本客觀而不被歪曲的台灣史」(書背語)

 

本書從「台灣被葡萄牙人發現,命名為「福爾摩莎」,展現在世界史的舞台」開始,寫到日治時代結束,日本投降以後的事,作者就不寫。雖然沒有交代原因,但版權頁上的初版時間「中華民國76年11月初版」,提示著我們:作者寫這本書的時候仍在戒嚴時期,且因政治犯身份遭到情治單位長期監視,若寫國民黨統治台灣時期的史事,將面臨出版社不敢出版,以及政府的查禁。

 

就內容來看,如果不是現今的簡明台灣史、普及版的台灣歷史,過於忽視一些人事物,否則楊碧川這本書早就被取代。與我過往閱讀的台灣史比較,楊碧川重視每個時期台灣的土地制度、產業結構、賦稅情況,也寫了不少歷來台灣人反抗外來殖民者的事跡,而且對於歷來的殖民者及依附者,都毫不保留批評。清代台灣發生的重要抗清事件,以及日治時代左翼運動人士與團體的歷史,我接觸到的通俗版、簡明版台灣史,作者不是輕輕帶過,就是認為沒那麼重要而省略不提,但楊碧川儘可能將事件的來龍去脈以簡明扼要的文字解釋清楚。可與李筱峰、周婉窈、戴寶村等台史學者所寫的台灣史互補。

 

由於作者是社會主義的歷史學家,因此書中常出現許多馬克思主義者、社會主義者常用的詞彙與概念,如:「反封建鬥爭」、「封建體制」、「帝國主義」、「資本家」、「無產階級」、「買辦」、「土著資產階級」等。

 

對於多數學者肯定的清末台灣經濟榮景,也就是淡水、安平等地開港通商後,與外商貿易所帶動的經濟繁榮,楊碧川點出榮景背後潛藏的問題,寫道:「拿大量的農產品、原料換來鴉片及華、洋百貨,尤其1860年以後洋貨進口額為華貨的3~13倍。一般民眾幾乎把辛苦的血汗錢拿來吃、穿及撐場面。某些人沾沾自喜地以為台灣早在1880年代就是『出超大國』,而沒認真思考這些財富又分配到哪裡去!這些錢並未換取生產機器及原料,也未帶動社會、經濟的轉型;雖然清末台灣已經有了鐵路、茶郊、輪船、交通等等的改善,社會經濟秩序依然是封建的,加上淪為西方資本主義控制下的『中國及西方帝國主義』的殖民地。」(第92頁)不與時人彈同調。

 

2021年,台灣的藝文圈與學術界舉辦演講、影展、音樂會、學術研討會等活動紀念「台灣文化協會」一百年。比較可惜的是,絕大多數人的注意力似乎落在文化協會比較風光的時期,而且偏重在文化啟蒙、議會設置請願、民族自決,相較之下,文化協會後期對工、農運動的投入,以及文化協會內部的路線之爭能給予後人什麼樣的啟示……人們較少關注。

 

台史系所學者寫的台灣史,蔣渭水「台灣民眾黨」與林獻堂「台灣地方自治聯盟」的部分,寫的比較多;楊碧川則著重於文協後期,以及連溫卿、王敏川等人所參與的左翼團體,包括無政府主義、社會主義的團體,以及台灣共產黨。這本台灣史對文協後期的歷史,尤其是文協與「台灣農民組合」、「台灣共產黨」、「台灣民眾黨」,以及其他社會主義團體的關係,著墨不少,有助於我們深入、全面了解「台灣文化協會」,以及那個艱困的年代。


(上篇結束)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