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篇都要再次說明,所有的教學方法與手段,完全要看:

  1. 個人因素
  2. 社經背景
  3. 對應教材與年齡

沒有百分百適用,也不會有一招行天下的密技,最大差異在於針對個人或是多人數上課。而且不管多好的教材,只要學生本身完全沒有學習的意願,都是沒有用的,這時候就得要換其他方式,不能只看教材與方式。


五、環境與生態平衡

這大概是最簡單的一章,主講生物多樣性,以及環境問題,最後講到幾個保育公約。如下圖

嗯,筆者知道會有老師不認同,不過大體上要讓學生理解,就要給一點「回饋」(feedback)的概念。

也就是我們為什麼要保護環境?因為環境問題、各種汙染,幾乎都可以說是人類造成的,而人類人口增加則讓這些問題加重。那麼保護環境為何對人類有益?因為生物多樣性可以確保生態系的平衡,而人類也是生態系的一部份,生物滅絕對人類來說是不利的,所以才要訂立保育公約去保障生物多樣性。

以上,大概這種概念,請師長根據自己的專業添加進去,也就是這章雖說並不難,但算是一種把整個生物上下學期綜合的課程。要告訴學生,學習生物的根本在於了解人類也是一種生物,在生態系中扮演一個腳色,生物滅絕造成的危害並不會只限於該物種。

a.多樣性

如圖所示,先有遺傳多樣性,才能保證物種多樣、生態系多樣性。這邊常見的問題,是學生會解題,但他不懂為何遺傳多樣性才會讓物種有多樣性。筆者建議反過來教,就是問「如果物種數量變得很少會怎樣?」

讓學生去想,當物種數量變少,所以遺傳就很難多樣性,接著就帶入之前講過的物競天擇,同學此時大部分會想通關聯性。也就是當物種數量太少,萬一遇到環境變遷,就可能大規模滅絕。額外建議,用一些生殖時間很長的物種,或是拿像是豹這種對環境敏感度高的生物解釋,當物種太少的話,由於交配機率變低,以及生育子代太少,物種就會走向滅絕。

接著,先拿一張有關食物網的圖,抹掉其中一個生物,讓學生去想會發生何事,被掠食的族群會增加,以此為食的會變少。再來,筆者強烈建議拿「紐芬蘭海豹」當例子,這個案例可以上網查,大致上就是紐芬蘭漁民眼見為憑,認為海豹吃掉鱈魚,導致鱈魚捕獲量變少。

但根據學者的調查,不是因為海豹狂吃鱈魚讓鱈魚變少,而是因為捕撈鱈魚的場所很容易讓海豹「撿尾刀」。實際上海豹的食物網非常複雜,更會吃那些「吃小鱈魚跟魚苗的魚種」,消滅海豹反倒讓鱈魚的天敵變多。只是眼睛看不到,所以覺得沒這回事。

其他案例也可以,透過生態的複雜,讓學生可以理解多樣性的重要,一角崩塌並不會只是影響一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