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篇:雜說胡扯元宇宙(上):何妨異想天開 提防癡心錯付

5. Be an experience that spans both the digital and physical worlds, private and public networks/experiences, and open and closed platforms虛實跨領域整合

i. 談虛實跨領域,自會聯想到虛擬世界的五官感覺。除了音響技術早已成熟發展,虛擬世界的視覺體驗仍有待改進,更遑論嗅覺、味覺與觸感。隨著技術發展,也許未來網購香薰產品或全球美食,可以有更「真實」的感官體驗,避免用眼睛替鼻子、舌頭做決定。

雖然,筆者懷疑,既然透過沉浸,可以嘗到馨香厚味,會否反而令真實、成本較高的香水佳餚門庭冷落?

筆者再拉扯得遠一點,談跨平台,一幅曠日彌久的遠景。幻想一下:META、Amazon與Microsoft各自開發的元宇宙,真的會很貼心地彼此合作,毫無芥蒂地一起研發統一技術標準,方便大家跨越平台,豐富體驗?

不用幻想,除非有強大的政治外力插手,或龐大的利益誘因,否則元宇宙開發商們起步難免各自為政。大家看見iOS與Android如何分庭抗禮嗎?忘了昔日firewire與USB接駁口之爭嗎(12)?爾後經過長久的競爭、廝殺、聯盟、反目、收購、分裂、合併等等,方可能出現一統江湖之境,如Matthew Ball文中提及的「single operator」(3)。

廝殺/合併期間,會否發生1(iii)提及的未來事件:一整個元宇宙,因為被市場「淘汰」掉,結果被「一筆勾銷」?好像昔年Google+不敵Facebook,結果消費者(個人用戶)版本被關閉(13)。

淘汰倒閉,本來等閒事,但說好的”Be persistent”呢?

各元宇宙開發商都在描繪一個美麗新世界,那裡體驗怡人,商機處處。然而定神細想,其實都不過是日常的世俗商業行為,大家不必隨著各類推廣活動起舞,以為鴻鵠將至,為元宇宙進行「洗禮」或「祝聖」。

ii. 不妨樂觀一問:Linux開源碼神話會否重現?例如陸續出現幾個曠世奇才,合力以開源/半開源框架,為元宇宙開發了各項美麗的、廉宜的、難以超越的技術標準和軟件核心,發展出Matthew Ball所謂的「heavily decentralized platform / open source Metaverse OS or platform」(3),令元宇宙開發商們瞠目結舌,不得不跟隨,使跨越平台變得水到渠成、不必久候,同時又達致透明開放、成本低廉,重蹈當年Linux的發展道路(14)。

然而元宇宙的架設涉及大量硬件組裝、昂貴的網絡建構(核心特性2、3),需要巨額投資,並開發商、各國政府的投入及協議。縱使天賜奇才,只怕難成主導,充其量是成為幾枚較顯眼的零件而已。

iii. 尤其是,到了跨越private and public/open and closed的牆垣,這種無拘無束、橫衝直撞的到訪權限及自由,真的可以讓人人享有?貧富差距與階級森嚴的「特權」又再浮現,成為日後重覆辯論爭吵的議題。

6. Offer unprecedented interoperability of data, digital items/assets, content, and so on across each of these experiences數位資產可攜性

i. 數位資產是甚麼?電玩電競裡的分數、戰鬥力、神兵利器?累積得來的社群地位及尊稱?各種才能技藝甚至法力?還是具有實際購買力的虛擬貨幣?也許皆是,應該更多采多姿、更不可思議。但「巫師」、「劍客」這種職業/階級/身份/結構,並他們攜帶的專屬裝備,如何在不同的元宇宙間「保持原狀」或「等價交換」?推論下去,熱衷虛擬藝術文物的元宇宙社群,與沉迷體驗軍事武備的元宇宙社群,雙方眼中的「寶物」、價值判斷等等,肯定南轅北轍。所謂可攜,也許只能涵蓋幾種彼此認受的「貨幣」。

然而,這裡出現一些利益誘因,也許可以令元宇宙開發商們積極一點去實現此核心特性。有點像智能手機自攜號碼轉台,數位資產愈方便攜帶,就愈容易吸納其他元宇宙的移民/旅客,落腳於此。當然,這個很考驗各元宇宙開發商的眼光與胸襟:方便別人去留,透過用心「建設更好宇宙」,吸引individuals留下來、走過來;還是保留「劣質政權舊思維」,設立重重關卡,阻礙人與資產離開?

說一點題外話,回應並擴展4i出現的話題:若果數位資產具有「可變現價值」,上述的利益誘因會更大,開發商們會更積極實現interoperability。當然,把「數位資產可攜性」變成善價而沽的商品,也是一條「出路」:愈多付費,愈多自由。

話題既然觸及虛實兩界的「生意往來」,不妨想像更遙遠更複雜的未來。日後固然要制定各種「兌換」協議:跨平台的,與跨越虛實的。另一方面,我們身處的實體經濟亦難免受影響。以貨幣供應為例,學術上,貨幣供應可區分為M1、M2、M3(另有定義為M0、M1、M2)(15)。現時M3不單包括貨幣,還包括可轉讓存款證(香港)或特定可出售轉讓負債(歐洲央行)(16)。將來貨幣供應會否出現新定義:M4,涵蓋因元宇宙活動而衍生的數位資產與及未變現財富?人間增添了一種投資保值工具,還是出現多一個金融動盪因素?甚至是逃稅及洗黑錢的手段?

ii. 談論可攜性,令人聯想到《歐盟基本權利憲章》內有關自由移動的條文:歐盟領域內,「貨物、人員、服務、資本」有權自由移動(Free Movement of Goods、People、Services、Capital)(17)。當中想法很相似:重視人民攜帶個人資產自由流動的權利,國家(或日後不同「品牌」的元宇宙)要作出相應配合,減少關卡,不作刁難阻撓。日後元宇宙相關規範,也許應以此為藍本。

7. Be populated by"content" and"experiences" created and operated by an incredibly wide range of contributors廣泛的內容創造

i. 這項核心特性,並不新鮮。先問大家:YouTube與Facebook上的有趣內容,誰人創作、提供?

答案是:用戶。YouTube只是管理這個平台,從中經營廣告盈利。Facebook原理相同,Zuckerberg的貼文雖然可以吸引海量的「嬲」,但真正撐起、製造每天驚人流量,並留下各種寶貴私隱的,是用戶每天的互動點讚留言。

元宇宙必然承繼這個傳統,而且應該更色彩繽紛。若果大家認識電腦遊戲The Sims(模擬市民)(18)及SimLife:The Genetic Playground(模擬生命:遺傳樂園)(19),就可以想像一下「內容創造」可以有多變幻莫測。Podcast用戶錄製聲音,YouTube用戶拍攝影片,SimLife玩家「設計」新物種。將來元宇宙的公民們一起制定法律,甚至「投票議決」,改變某個宇宙的物理、生物定律。

例如建構一個「色盲」宇宙,透過VR沉浸裝置,沒有膚色可見,沒有種族可辨,也許是一個不需害怕種族壓迫的虛擬樂土。翱翔得更高更遠一點:在實然世界,許多人因種族、外表、殘障、家庭背景等等,被定性為「失敗者」。他們也許可以在元宇宙中「改名換姓」,重新造夢,努力創造各種內容,圓實然世界的夢想,甚至透過創造的文字、音樂、景象、學術研究等等,轉過來造福實然世界。

ii. 只是別太快頭腦發熱。誰敢保證元宇宙沒有另類歧視、不會夢碎?況且,事情有機會往幽暗一隅發展嗎?色盲宇宙出現了,「色情」宇宙呢?一個由猥褻大男人主導的宇宙。誰家女孩這麼笨,會主動加入這個宇宙?不需要,只要人工智能技術持續「進步」,令AI在元宇宙內獲得「女性身體」,擔任小鳥依人、臣服大男人的刻板角色,這個宇宙就「圓滿」了,甚至會大受歡迎,獲利甚豐。甚麼「二次元偶像」,可以榮休了。

是不是有點美劇《西部世界Westworld》(20)的影子?

元宇宙變了「成人頻道」,充其量令筆者這種衛道之士皺眉頭。然而當「廣泛」的內容,觸及道德議題,就會開始挑戰我們的倫理判斷。《西部世界Westworld》有情慾,也有殺戮。在「限制級」元宇宙內,透過「合法」渠道,滿足了弒血慾望的individual,會精神暢快地、身心健康地重投實然世界,還是會成癮陷溺;甚至進一步把虛擬世界習以為常的怨憤兇殘,帶回人間?

但線上戰爭遊戲或「打喪屍」呢?應視為同樣激發戾氣的原兇嗎?界線如何劃清,避免或縱或枉?

那堆「古老」的爭執,諸如審查送檢、創作自由、煽動內容等等,固然會在元宇宙開闢新戰場。其他新議題亦會陸續上演,例如元宇宙內如何處理「通姦、謀殺、施暴」等「虛擬活動」。當有人付費「合法虐殺」一名AI個體,誰人要負責先行驗證他/她是否「真正AI」?或原來AI的反應這麼真實,背後來自實然世界的一名兒童……

想法很負面嗎?吾道不孤。網絡劇集《Black Mirror》(21)的編導,對未來的虛擬世界,可能比筆者更悲觀,遂把各種聳人聽聞的想法,變成影像,立此存照。

iii. 元宇宙結合人類的創意,既可以綻放人性光輝,掃除種族傷健等人間藩籬,亦可進一步激發陰霾惡意。

那裡不是烏托邦,切勿癡心錯付。


參與建構一個元宇宙,與建設一個實然政府架構/行政機器,並無二致。不爽、不浪漫、規範一大堆、需要謹慎執行思前想後……原來好悶蛋,與活在現實世界的技術官僚有何分別?

你不打算參與管理興建,只想跑進來閒雲野鶴,無所事事?你不管人人管你,人群聚集的地方就有是非有政治有衝突,還想往那裡避?

也許,日後在某個元宇宙之內,會有一個individual因為懨悶不堪,忽發奇想,在元宇宙中建構另一個元宇宙,讓他脫離繁喧,放空一下;或者發起「出走元宇宙」運動,跑回真實的山野草叢,在那裡流真實的汗、被真實的蚊蟲叮咬……

但願,到時地球還有真實;而非虛擬的田原曠野,可供「選擇」。

躺於元宇宙 造福這地球

最後,不如幻想多一點元宇宙技術有甚麼貢獻。對,就是協助我們「躺平」。

各項減碳減排目標難以達成,其實情有可原。我們如何大幅減少人類社會日常各種正常排碳活動?辦法之一,就是選擇活在元宇宙一段日子,或讓沉浸VR與活在實然交替頻繁。

何出此言?活在元宇宙的沉浸空間,不跑不跳,其實很省體力,謹需基本營養物料維生,日常的人間活動也可慢下來停下來。沒有活動,自然不需交通工具,排放自然下降。

但沉浸VR期間,卻可以補償基本維生的單調沉悶,亦可維持人與人之間的深度交住。首先,透過第5項核心特性的體現,人類日常各種口腹之慾,經元宇宙技術模擬,就可以令人深度沉浸於種種人間美味,盡情品嚐(感覺自己在品嚐)上等和牛與藍鰭吞拿魚,卻又不需真刀真槍的狩獵宰殺、砍樹種草或出海捕魚,尤其不需捕捉瀕危物種。接下來第2及第3項核心特性的體現,就可以令人足不出戶,不用車不乘船,同時又自覺天涯若比鄰。

看,多麼好!甚至稱得上非常「綠色」。人類未必因此神速達致減排目標,但總有幫助。不過並非沒有障礙:箇中體驗,與電影《Matrix》太過相似!所謂細思極恐,容易令人感到不安。若強行推銷,引發抗拒、反感甚至恐慌,就不妙了。

況且,本來循規蹈矩,願意遵守可持續原則經營的養牛戶及漁民,生計必受影響。難道本末倒置地呼籲他們走入元宇宙「躺平」,繼續養虛擬的牛、捕捉虛擬的藍鰭吞拿魚?沒有實體的漁牧工作收入,誰替他們支付元宇宙月費?

那裡不是烏托邦,更像一盤大生意。



註/延伸閱讀:

(12) 《IEEE 1394》 (Wikipedia) https://en.wikipedia.org/wiki/IEEE_1394

(13) 《Google+》 (Wikipedia) https://en.wikipedia.org/wiki/Google%2B

(14) 《讀書誌:〈開放原始碼:Linux 與自由軟體運動對抗軟體巨人的故事〉》 (方格子,22/6/2018) https://vocus.cc/article/5b2c6a70fd89780001ce11f3

(15) 《Money supply》 (Wikipedia) https://en.wikipedia.org/wiki/Money_supply

(16) 《貨幣供應的定義》 (金融管理局季報,May2002) https://www.hkma.gov.hk/media/chi/publications-and-research/quarterly-bulletin/qb200205/fa02.pdf

(17) 《Charter of Fundamental Rights of the European Union》(Wikisource) https://en.wikisource.org/wiki/Charter_of_Fundamental_Rights_of_the_European_Union

(18) 《The Sims》(Wikipedia) https://en.wikipedia.org/wiki/The_Sims

(19) 《SimLife》(Wikipedia) https://en.wikipedia.org/wiki/SimLife

(20) 《Westworld》(Wikipedia) https://en.wikipedia.org/wiki/Westworld_(TV_series)

(21) 《Black Mirror》 (Wikipedia) https://en.wikipedia.org/wiki/Black_Mirr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