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地时间11月22日,德国卫生部长延斯·施潘警告称,大多数德国人口将在未来几个月内“接种疫苗,或者治愈,或者死于新冠病毒”,就在他呼吁民众接种疫苗之际,欧洲国家爆发了大规模的反对关闭措施的抗议活动。

这位德国部长表示,“到今年冬天结束时,在具有高度传染性的德尔塔变异毒株的传播之下,所有人可能都面临着三种结局,要么接种疫苗,要么治愈,要么死亡”,“因此,我们紧急建议民众接种疫苗。”

就在他发出警告之际,德国正努力遏制最近几周在新冠病毒感染人数上出现的创纪录的上升,而各大医院也对重症监护室所承受的压力发出了警报。

尽管可以获得新冠疫苗,但只有68%的德国人口接种了全剂量的疫苗,专家认为这一比例过低而无法控制疫情。

德国罗伯特科赫研究所报告称,作为欧盟人口最多的国家,德国在22日登记了30643例新增感染病例,从而使该国自新冠疫情开始以来的感染总人数超过了530万。

到目前为止,该国已有大约10万人死亡,其中包括过去24小时内死亡的62人。施潘指出,“我们很多医院的情况都非常艰难”。德国在上周宣布了严格的限制措施,以遏制席卷全国的第四轮新冠疫情。

根据最新的限制措施,未接种新冠疫苗的人员被禁止进入包括电影院、体育馆、餐厅在内的室内公共场所。

关闭措施

在奥地利,关闭措施自22日凌晨起正式生效,这项措施在这个阿尔卑斯山国家以及比利时、荷兰引发了愤怒——在这些国家重新实施限制新冠疫情的措施导致了冲突。

在商店、餐馆、圣诞市场、音乐会和美容中心关闭(学校除外)之后,维也纳再次成为一座死气沉沉的城市,因此在22日,该国全境都陷入了沉寂。

奥地利是第一个恢复对全体人口进行隔离的欧洲国家,并且向人口提供了大规模的疫苗接种。

该国还对890万奥地利人实施了居家隔离,但是购买必需品、锻炼和接受医疗等特定情况除外。此外,尽管也可以上班或带孩子上学,但是当局呼吁他们待在家里。

这种情况在几周之前是不可想象的。此前,前保守派顾问塞巴斯蒂安·库尔兹宣布疫情已经“结束”,至少对于接种了疫苗的人员而言是这样的。

这些措施很快便激起了反应,在极右翼政党的呼吁之下,20日约有4万人参与了示威活动以谴责专制统治。

该国内政部长卡尔·内哈默21日警告称,除了“忧心忡忡的公民”之外,还有其他“极端分子”。另外,22日在奥地利北部林茨举行的一场游行也有数千名示威者参加。

动乱

荷兰在21日爆发了骚乱,抗议者们燃放烟花并在靠近德国边境的恩斯赫德,北部的格罗宁根、吕伐登地区,以及南部的蒂尔堡地区造成了大范围的破坏。

但是最近发生的这些示威活动,都没有19日发生在鹿特丹和20日发生在海牙的暴力事件激烈。据警方和当地媒体报道,在这场为期3天的抗议活动中,被逮捕的人数达到了145人。

当地政府实施了包括一系列卫生措施在内的部分关闭措施,特别是与应当在晚上8点关门的餐饮业相关的措施,从而引起了民众的愤怒。这还旨在防止未接种疫苗的人员进入某些地方,以减少感染进一步的传播。

荷兰首相马克·吕特22日谴责抗议活动引发的骚乱,并称其为“愚蠢之人”实施的“纯粹暴力”,同时还承诺将起诉肇事者。

他向荷兰媒体表示,自上周五以来,在全国多个城市内发生的骚乱是“打着抗议幌子的纯粹暴力”。

他还补充称,他将始终捍卫抗议示威的权利,“但我绝对不接受蠢人使用暴力。”

据警方报道,21日在布鲁塞尔约有35000名示威者拒绝新一轮的限制措施,并因此引发了冲突。

比利时宣布全面推广佩戴口罩,并打算强制执行远程办公的措施,以阻止新冠疫情在该国的进一步传播。

在法属安的列斯群岛的两个主要岛屿之一的瓜德罗普岛,针对医护人员的健康证明和强制接种疫苗的抗议演变成了一场巨大的危机。暴力行为从20日晚上持续至21日,其中还穿插着抢劫和纵火等罪行,警察增援部队随即赶到。

另一方面,新西兰总理杰辛达·阿德恩22日宣布,新西兰将采取新的战略以抗击新冠病毒,并宣布将在12月初取消在新西兰最大城市奥克兰实施的为期3个半月的封锁。

澳大利亚总理斯科特·莫里森22日表示,澳大利亚将采取进一步措施以恢复国际旅行,并将从12月1日起,允许接种过全剂量新冠疫苗的符合条件的签证持有者入境,而无需申请旅行豁免。

供应疫苗

15个关注人权问题的组织敦促美国总统乔·拜登在这场旷日持久的战斗中采取措施,以通过世界贸易组织来要求制药公司放弃新冠疫苗的知识产权保护,并认为由他领导这些努力将是“道义上的当务之急” .”

国际特赦组织、人权观察组织、乐施会、公众公民及其他11个组织在致拜登的一封信中表示,为了抗击新冠疫情,我们迫切需要紧急放弃新冠疫苗的知识产权,并指出在低收入国家内,只有不到7%的人口接种了第一剂新冠疫苗。

自2019年12月在中国确诊第一例感染病例以来,全球范围内已经有超过540万人死于新冠病毒感染。

与美国在此前的立场相反的是,拜登在今年5月表示支持放弃疫苗的知识产权保护,此举令其部分盟友感到震惊,但此后却没有在这个问题上取得任何重大的进展。

欧盟、英国和瑞士仍反对这项措施,并认为此类让步可能会破坏其多年来的投资和研究努力。

来源 : 通讯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