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5/01/2022 - 14:17

法国诺曼第的鲁昂市最近举行了一次罕见的市民公投,公投的主题是是否将一年前因维修而被送往巴黎的拿破仑铜像继续安放在市政府广场,这座拿破仑的骑士铜像已经在该市市政府工厂矗立了150多年,之所以要就此举行市民公投是由于鲁昂市的市长,社会党人Nicolas Mayer-Rossignol 认为拿破仑今天是一个有争议的历史人物,他本人更加倾向于提高女性的能见度,在广场安置一位法国当代杰出女性的雕像。

鲁昂市政府因此决定就此议题展开市民公投,超过四千名市民参加了此次公投,公投的结果显示,68% 的投票者支持将拿破仑雕像完璧归赵,鲁昂市政府因而随即发表公告,表示尊重市民的选择。不过,投票者也表示支持该市的街名以及公共建筑的名称更加女性化。此外,投票者还强调对一些带有争议的历史人物或者事件,与其采取简单的“取消”,也就是将他们从历史上抹去,还不如对他们在历史上所扮演的角色给予充分的注释。

确实,最近几年来,源自美国的“取消文化”迅速在欧洲各地蔓延,所谓,取消文化,他是一种从“黑人的命也是命”的反种族歧视运动以及“*meetoo”女权运动衍生而来的一种颇为极端化的运动。最早是一种对言行令人反感的名人或者企业的网络抵制行为,然而,在网络时代,星星之火,更能够引发燎原大火,今天在美国,取消文化甚嚣尘上,许多历史人物以及公众人物成为攻击目标,曾经与贩卖以及雇佣奴隶有关的美国历史人物更是遭受新的拷问,其中最典型的例子就是坐落于维吉尼亚州的美国独立战争期间南方军首领罗伯特李 (Robert Lee)将军的雕像被推翻事件,李将军是取消运动追随者们攻击的一大目标,此外,在一些抗议激烈的地区,就连美国的开国元老华盛顿以及杰斐逊等人的雕像都未能幸免。

取消文化迅速蔓延至大西洋彼岸,并且波及各大领域,一些大学教授或者名人,例如《哈利·波特》的作者J.K.罗琳,因在推特上发表了对变性人不太友好的言辞,而遭到了广泛批评甚至抵制;白人演员因扮演黑人的角色而遭受谴责,德国的一位男高音就因为在意大利作曲家罗西尼的奥塞罗中扮演主角黑人奥塞罗而在剧场被观众嘘声一片;普契尼的中国公主“都兰多”歌剧中的三名中国人的名字“ping pang pong”因被认为辱华而不得不被改名等等,诸如此类的现象,令人回想起中国现代史上最黑暗的文革年代。

这也是为什么包括加拿大著名作家玛格丽特·阿特伍德 (Margaret Atwood)和美国哲学家弗朗西斯·福山在内的全球150多位重量级文化人物去年七月在美国杂志《哈珀斯》(Harper’s)上发表了一封题为《关于正义与公开辩论的公开信》,公开信在肯定追求平等公义的同时,也表达了对高等教育界,新闻出版和艺术界里可能存在对言论自由的压制的担忧。

如果说取消文化在大学,戏剧,电影,等领域的表现形式颇有矫枉过正的嫌疑,他以新的视角来审视历史文化古迹的提议却不乏积极意义。

苏格兰政府近日出台了一份长达六十页的历史文物报告,报告的焦点是如何重新审视苏格兰的历史文物,报告认为苏格兰至少有五十多个历史古迹与贩卖奴隶有关,苏格兰文物保护机构认为苏格兰必须“面对自己的历史”,该报告的负责人指出,这些文化遗产是建立在他人的痛苦之上,是通过剥削他人而得以筹建扩大,苏格兰必须让历史史事公诸于众,使外界了解这些历史文物的复杂的历史背景。

同样,法国在罗马的历史悠久的艺术学院 美第奇别墅(Villa Medici)最近也在其学员们的要求下撤下了在别墅大厅悬挂的带有殖民色彩的艺术挂毯,美第奇学院的负责人在接受法国费加罗报采访时表示,不断地挣脱传统束缚,开拓艺术表现的新手法,重新审视历史,这也应该是作为艺术家的使命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