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禁欲主义和世外桃源在赛努奇博物馆展出 - 法国文艺欣赏
香港建筑业巨头,慈善家何耀光(1907-2006)自上世纪50年代开始收藏艺术品,他的收藏是中国私人拥有的最后一批中国古代绘画收藏系列。这一系列藏品在2018年捐赠给了香港艺术馆。目前,法国巴黎亚洲艺术博物馆又名赛努奇(Cernuschi)博物馆正受益于这一捐赠,借到了该系列藏品中几乎三分之一的藏品举办展览。法国费加罗报指出,名为"世外作画,明清时期的僧侣和学者"的展览展出的明代文人风景画,柔和雅致的画风蕴含着一种生活哲学。
展出的藏品约有一百多幅卷轴,有的长卷几乎有十二米长,此外还有几本册页和数幅书法作品。这些作品出自最著名的山水大师之手,他们大多活跃于明末清初的过渡时期。在这一时期,不愿在清朝的统治下仰人鼻息地生活,很多想往智慧和诗歌的文人尽可能地远离北京的朝廷,退居到黄山或武夷山区,那些还没有被清军踏足的地方。有的甚至出家为僧。所有这些人都珍惜他们生活的新环境,认为这是有利于禁欲主义、冥想和与自然融合的世外桃源。
赛努奇博物馆馆长兼联合策展人Éric Lefebvre指出,自2004年在巴黎大皇宫举办 "圣山——中国博物馆之宝 "展览以后,在巴黎就没有看到过中国古代绘画作品展。他说:"在新冠时代,这(组织画展)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我们与香港艺术馆的伙伴关系从未动摇过。然而,由于空运已变得相当稀少,我们不得不将我们的运输成本乘以4倍。这削弱了我们(展览)的预算。幸运的是,成果就在展墙上。从唐朝(公元7世纪)开始,山水画流派在中国蓬勃发展。它是在宋朝时期(10-13世纪)被编纂确立。最后,在17世纪的明清时期,它再度辉煌。
净化心灵和思想
在展厅的半明半暗中,这个以山水为唯一主角的整体作品的神话和宗教色彩十分明显。巨型的山峰,在外观上往往是拟人化的,不管是过去还是现在,都被认为是天的支柱。当参观者在这些全景图之间流连时,能够感觉到画作散发出的一些道教或佛教的气息,这些气息是鲜活的。在前景,总有一座桥。它将两个世界分隔开来。现实的世界,有岩石和卵石。而另一个是理想世界,抬眼即可追随而上。和西方的祭坛画一样,这种上升也是精神的升华。就这样,上上下下,走在像龙脊一样曲折的道路上,从峡谷抵达云端。陡峭的悬崖、凌空傲视、峡谷、洞穴、瀑布、扭曲的松或修长的竹、雾海、村庄和小船。所有这些给出了世界的缩影,令人神往。
一群朝圣者,或一位孤独的隐士,谦卑地忙碌着,像蚂蚁那样,这里采下长生的蘑菇。那里正在庆祝某个季节。几个系列的卷轴将一年中的十二个月记录下来。最精致的总是最后一幅,因为那是冬天。雪是丝绸画面的巧妙留白。还乡的明朝忠臣们通过作画来暗示他们的怀旧之情。专家指出,这些作品源于有时是跨越几个世纪的风格谱系。当然,执画笔的手始终是自由的,个人的。但是只有在掌握了古老的绘画技巧后才会被欣赏:"斧劈皴"、"披麻皴"、"画云技法"、"荷叶 "或 是"皴纹 "的触感......这种传统中的现代性,被充分理解的古典主义,甚至在某些墨迹的使用中都可以看到。
从神圣的风景开始,就这样发展直到被证明永无止境。好奇的人并不需要了解中国象征主义的所有奥秘,就可以欣赏到这些作品。只需要对各种变化和细微的差别保持敏感就足够了。尽管知道梅花不畏严寒率先绽放,暗示着对野蛮人入侵的抵抗,会更好理解作品。或者说,松树的虬曲形状或盆景的生长,将人与生存的限制物化。早在公元4世纪的中国,宗炳就定义了山水画的主要原则。它能净化心灵和思想。近千年后,他的一位追随者——清初著名画家王辉补充说,每次展开这些卷轴,都会经历一次 "静止的旅行",总是宁静的,每次都有不同的感受。
"世外作画,明清时期的僧侣和学者"展览直到3月6日结束,巴黎八区Cernuschi博物馆。展览目录208页,35欧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