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有些人拒绝接种新冠疫苗?如何说服他们? | 医学 | 半岛电视台
根据在美国进行的一项研究,拒绝接种疫苗的信念通常与文化和社会背景相关,但可能有成功的方法来说服这些拒绝接种疫苗的人。
作者吉娜·克拉克在美国杂志《外交政策》上发表的一篇报道中指出,截至今年12月初,全球范围内已经分发了85亿剂新冠病毒疫苗,这使抗击这场疫情的努力转化为一场规模最大的行动,并被载入了史册。
然而,这一进程的结果似乎好坏参半,因为世界上最贫穷的国家被剥夺了新冠疫苗剂量的份额,而富裕国家则面临着截然不同的问题,即公民不愿接受疫苗接种,特别是在那些怀疑论盛行的地方。
作者以德国东部的萨克森州为例,该州的疫苗接种率仅为56%,而该州的感染率已经超过了全国平均感染率的两倍。
怀疑论者关注疫苗的可行性或安全性,关注当前研究的加速和试验范围有限的问题,但是这种情况在世界上并不少见,因为拒绝疫苗的情绪已经在这个世界上存在了几十年的时间。
不愿接种疫苗的现象,乍一看似乎只是一种少见的行为,并且局限于某些群体,特别是研究证实,只有8%的美国人表示自己反对接种疫苗,但实际上,这个问题在公共卫生领域内更为普遍,并且将在很长一段时间内保持如此。
在新冠病毒出现的近一年之前,世界卫生组织就已经将“不愿接种疫苗”列入了对公共卫生最危险的十大现象之一,因此,如果不了解促使人们采取这种立场背后复杂的心理和文化因素,就不可能消除这一现象。
从心理角度来讲,我们对疫苗接种的感觉是反逻辑的,因为人类行为总是受到奖励的激励,尤其是有形和直接的奖励——它们会产生强烈的情绪反应。
疫苗的声誉
此外,疫苗的声誉一直因为一种心理偏差而受到影响——人们只看到某事造成的危害,例如疫苗产生的副作用,便认为它比不接种疫苗造成的危害更为严重,即感染疾病所带来的危害。
也许最糟糕的因素是疫苗可能因为它的成功而被牺牲,因为高比例的疫苗接种往往会导致某种疾病的消失,在这样的情况下,几代人可能根本没有接触过这种由于接种疫苗而消失的疾病,例如麻疹,因此,他们不会为戒断药物的后果而感受到任何恐惧。
当有关疫苗接种风险的虚假信息再遇到对疾病伤害的无知时,接种疫苗的人员百分比就会很低,直至另一轮疾病的爆发。
经验表明,对于积极参与反对接种疫苗运动的人员来说,试图说服他们相信自己的信念是错误的,只会导致他们更多地坚持更为极端的立场。
阴谋论
作者指出,在美国,反对疫苗接种的情绪也往往与同共和党相关的阴谋论和政治圈子相关,这些想法吸引了很多人,而其中的原因有很多,包括这些想法让他们感觉自己很聪明,或诊断自己揭露了社会的谎言。
参与这场潮流的、富有影响力的人物,包括美国前总统唐纳德·特朗普,他在任期内鼓励人们接种疫苗,但是在他担任总统之前和之后,他却表达了对疫苗的怀疑,并在美国的保守派圈子内,为推动这些怀疑论作出了贡献。
作者指出,美国的一组研究人员此前曾通过实验对比了人们对麻疹疫苗的态度,而最近又对人们关于新冠病毒疫苗的态度进行了研究。
科学实验
在今年春天,研究人员对各种鼓舞人心的信息对新冠疫苗接种率的影响进行了研究,他们进行的问卷调查包括了来自美国东南部各州的、代表不同群体的1748人。
研究人员每次都向这些参与者提供6种沟通策略中的一种,以说服他们接种新冠疫苗,包括强调这是在美国恢复正常生活的唯一途径,或者侧重于这些疫苗已经获得了美国食品和药物管理局的批准,并且通过了测试并获得了许可,此后,又向这些参与者提出了有关他们对疫苗的立场的问题。
这些实验表明,有两种沟通方法成功地增加了表示愿意接受疫苗接种的人数,其中第一种沟通方法侧重于解决心理偏差,通过指出与未接种疫苗相关的风险,强调到目前为止,这种风险超过了疫苗本身可能存在的风险。
至于第二种取得成功的沟通方法,则超出了通常的认知,主要是让接种疫苗表现得像是一种英勇的爱国行为,是公民支持国家应对疫情挑战而作出的贡献。
但是作者提醒称,这些在美国奏效的方法在其他地方却可能行不通,因为心理偏差的问题可能是全球性的,但却因国而异。
最后,作者呼吁采用这些方法,以提高人们对接种新冠疫苗重要性的认知,同时协调全球社会科学家的努力,以确定这种不愿和拒绝接种疫苗的深层根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