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社記者潘姿羽台北20日電)今年1月消費者物價指數(CPI)與核心CPI年漲幅雙雙擴大,外食費更飆至7年新高。學者分析,CPI月增率未下降,民眾萬物齊漲的感受會日益深刻,政府必須審慎關注民眾可能產生的高通膨預期。

從去年底開始,民眾開始從生活中感受到物價上漲的壓力,從小吃店、便當陸續上調5元到10元,即使不漲價,食材也減少縮水;加上咖啡、蛋價與衛生紙等價格陸續上揚,通膨怪獸一波波席捲美國、台灣等全球各地。

去年4月開始,國內CPI年增率屢次突破2%的通膨警戒線,截至今年1月,CPI更已連6月超過2%,通膨壓力持續升溫。

主計總處先前多以國內物價並未全面、顯著且持續性上漲,且核心CPI還落在2%以下,認為國內物價並不到通膨的程度,但1月核心CPI年增率擴大至2.42%,創下13年最大漲幅,即便扣除年前漲價的春節因素,也還是落在2%的偏高水準。

主計總處綜合統計處專門委員曹志弘解釋,去年第2季起,受到國際原物料價格高漲,反映廠商進貨成本的躉售物價指數(WPI)漲幅隨即擴大至雙位數,而從業者端的WPI成本遞延影響消費者端的CPI時間通常為2季,因此從去年底開始,CPI漲幅開始明顯擴大。

曹志弘指出,今年第2季起,受到去年基期墊高的影響, CPI漲幅可望受到抑制,若後續上游農工原物料價格下跌,也有助於CPI漲幅收斂。

「基期效果肯定會讓CPI年增率落下來,但更重要的是人的感受」,元大寶華董事長梁國源認為,經濟學家會看CPI判斷物價情勢,但CPI年增率是和去年同期比較,對民眾而言意義並不大,反倒是月變動的感受更直觀,「現在月增率沒有落下來,民眾一直感受到萬物齊漲,加上媒體常常報導,大家愈來愈覺得有通膨現象」。

梁國源直言,就算CPI數據沒有到拉警報的程度,如果政府沒辦法讓物價上漲的氛圍冷靜下來,會加劇民眾的通膨預期。

近幾個月,國內經濟學者屢次談及對「通膨預期」的憂心,就連央行副總裁陳南光去年底也示警應看重此現象,因為民眾的通膨預期不只會改變消費行為,而且具有「自我實現」的特質;一旦民眾的長期通膨定錨開始鬆動,將引發高通膨預期,並透過各種管道,帶動實際通膨上揚。

梁國源提醒,就算接下來CPI漲幅回落,政府也不應該掉以輕心,尤其政府現在做法多是與業者懇談,希望最終消費品暫不漲價,但這只是把問題往後移,且有扭曲市場價格機制的疑慮。

對於國內物價變動情況,行政院已成立跨部會的「行政院穩定物價小組」,由副院長沈榮津擔任召集人,視國內物價情勢需要,密集或不定期召開會議。

不過梁國源認為,維繫物價穩定是中央銀行的法定職責,央行握有許多貨幣政策工具,態度應該更主動,角色也不應只是穩定物價小組的成員之一,要有更積極的作為。(編輯:潘羿菁、林淑媛)1110220